汉口|武与汉之间·江滩与码头③:潮水退去时( 三 )


拥挤陈旧的老都会区 , 如上海的武康路、纽约的苏荷区、汉口的旧租界区 , 之所以能成为时髦青年和老克拉济济一堂的跨龄奇幻乐园 , 正在于它们恰似一艘层层叠叠塞满了城市之丰盛的往日巨轮 , 而这是富裕安静、保持距离的近郊住宅新区很难提供的 。
上海的武康大楼(始建于1924年) , 汉口的巴公房子(始建于1910年) , 这两座外形风格和所在街区相似的建筑属于早期多层高级公寓 , 都被设计成三角的邮轮造型 。 建成后初期 , 两者均以空前的高容积率装载着精英住户和最新潮的摩登生活 。 如果说邮轮是摩登都市崇拜的隐喻 , 那么把邮轮的形式挪回到摩登都市街头 , 就是赤裸裸地以崇拜为冠冕了 。 在汉口岸线彻底沦为观光对象之前 , 巴公房子恰好还是长江航道上那些“跑船的”靠港驻留汉口的主要寓所之一 。
在我们这个邮轮仅用来接待观光客的年代 , 无意观光的出行者们放弃了码头和轮船 , 去了诸如武汉北边的天河空港、香港西陲的大屿山空港那样一些地方 。 客运码头的演进改变了生活方式和都会景观 , 而货运码头的演进则以更为宏阔的图景改变了城区的格局乃至城市的命运 , 尽管在上一个世代 , 它们多半挨在一起 , 并非泾渭分明 。
汉口|武与汉之间·江滩与码头③:潮水退去时
文章图片

2006年2月 , 武汉汉阳 , 归元寺门前夜戏 。 现周围社区已全部拆迁 。
武汉作为港口的兴衰
每次从大屿山机场乘港铁去港岛 , 都要先经过一段地面轨道 , 景色在海湾和山体之间来回切换 , 很长一段都没什么人烟 , 直到列车爬升中 , 一大片集装箱和吊臂组成的钢铁魔方突然撞进视野 , 紧接着又占据了好几面岸线 。 这就是大都会香港迎接机场来客的第一处城市景观:集装箱港区 , 港铁乘客俯视下的一场巨型乐高拼装游戏 。 转瞬间 , 列车进站 , 景观消失 , 广播报站:Tsing Yi(青衣) 。
大都会花团锦簇的外观下 , 各有硬核根底 , 印象中灯红酒绿的香港偏偏把这一面摆在了迎宾前台 。 曾经的老启德机场跑道 , 当年倒是与老尖沙咀货柜码头同在维多利亚港北岸 , 无独有偶 , 前者现在转型做了游轮码头 。
远离港岛的青衣-葵涌 , 而不是1960年代前维多利亚湾北岸的尖沙咀九龙仓 , 才是当今香港的港口所在 。 尽管今日武汉无法与香港相提并论 , 站在“知音号”幻象丛生的甲板上 , 眼前的事情也不过是异曲同工 。 旧汉口岸线约等于时过境迁的维多利亚湾 , 远在天兴洲下游的阳逻(或许还要加上天兴洲南汊的青山工业港、滚装汽车的沌口港、主打化工的白浒山港) , 才相当于青衣 , 才是今天的武汉港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