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博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博学

文章插图
《舴艋舟》——吴冠中
博学于文和变其音节
徐建融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力倡先贤所说的“行己有耻”和“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 , 是从价值观上反拨文人无行的“恬不知耻” , 以重塑“天下为公”的士林正气;“博学于文” , 则是从学术观上反拨文人游戏的“变其音节” , 以重塑“实事求是”的学科规范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博学

文章插图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博学】《老重庆》——吴冠中
“博学于文”的意思 , 是说三百六十行 , 各行各业都应该恪守各自的规范、标准 , “述而不作” , 做好本职工作 , 无非是“术业有专攻”的意思 。用闻一多的说法 , 就是按规范做事 , “带着脚镣跳舞 , 并且要带着别人的脚镣” , “见贤思齐”地跳舞 。三百六十行都恪守本法把本职的工作做好了 , 则天下为公的理想也就得以实现 。它的典型 , 便是《孟子》中提到的孔子尝为委吏(仓库保管员) , 所关注的是如何做好出入的账目 , 又尝为乘田(畜牧饲养员) , 所关心的是如何让牛羊茁壮成长 。反映在绘画艺术上 , 宋代的士人如李成、李公麟、文同、苏轼等也都参与其事 。他们无不恪守绘画“存形”的“本法” , 以形写神 , 形神兼备 , 物我交融 , 达到“有道(士人之所长)有艺(画工之所长)” 。苏轼努力地去做 , 却做不到 , 画成了怪怪奇奇、脱离形似的模样 , 他自认为这是“不学之过” , “有道无艺 , 物虽形于心而不形于手” , 而决不文过饰非 , 自居创新之功 。他还力斥扬雄以赋家的身份转而著经 , 不过是“好为艰深之辞 , 以文浅易之说” , “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 , “终身雕虫而独变其音节 , 便谓之经 , 可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博学

文章插图
《拉萨龙王潭》 —— 吴冠中
文人“变其音节”的学术观 , 便是不按规范做事 , 颠覆了规范做事 , 用甲事的规范来做乙事 , 无法而法 , 我用我法 。最典型的反映便是文人画 , 后世奉为鼻祖的便是苏轼 , 而把苏轼自责的“过”当作了创新之功来加以发扬光大 。苏轼“论画以形似 , 见于儿童邻”的鉴赏论 , 被篡改为“作画以形似 , 见与儿童邻”的创作论 。于是 , 形神兼备作为再现的匠事 , 不过是与照相机争功;真功实能的“画之本法”被斥为低俗 , 不过是没有文化的技术 。什么才是高雅的好画呢?“论形象之优美 , 画不如生活 , 论笔墨之精妙 , 生活决不如画” , 根本在诗文、书法等“画外功夫” , 尤其是书法 , 更被奉作绘画的基础和标准 , “书法即是画法”、“画法即是书法” 。术业在他攻 , 这就好比奥运会的长跑跑得快不过是与摩托车争功 , 而要想踢好足球的基础训练和评判标准应该以跳高为规范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博学

文章插图
《宽容》 —— 吴冠中
文人画概念的提出 , 包括把唐宋的读书人如苏轼等全部称作文人 , 是董其昌之后的事 。在宋元 , 绝无文人画一说 , 而是称作“士夫画”、“士人画” 。宋代的士人 , 更明确表示:“一为文人 , 便不足观 。”因为文人之才 , 有识者虽然怜爱 , 但其德行 , 则为世人欲杀 。诚然 , 基于万物理相通的道理 , “变其音节”的文人画 , 于教化大众的以“存形”为本法 的绘画之外 , 创新出了一种以文人所擅长的书法为功夫的自娱的绘画形式 。诚如闻一多所说:“中国画与书法发生因缘 , 是较晚的一种畸形的发展” , “画拉拢字 , 使画脱离了画的常轨 , 而产生了我们这有独特作风的文人画” , “但是以绘画论 , 未免离题太远了!”进而以此否定原来的绘画形式 , 则虽然与书法相通 , 但毕竟与书法不同的绘画学科 , 其自身的规范便被颠覆;而既然书法可以颠覆“存形”而作为绘画的规范 , 则行为、装置、观念等等又何尝不可以颠覆书法而作为绘画的规范呢?就像扬雄创新出了一种新的“经” , 怎么可以以此为标准来否定原来的经呢?文人做事 , 行为总是出格 , 离经叛道 , 标新立异 , 放纵不羁 , 又岂独画和经?其好处是创新 , 坏处则是败事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