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为什么上海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 二 )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 位于虹口的公啡咖啡馆 , 被誉为“左联的摇篮” 。 这里不仅聚集着众多左翼作家 , 还为革命活动提供了掩护 , 鲁迅先生曾多次到访这里 。
1939年 , 来沪避难的犹太难民鲁道夫·莫斯伯格夫妇在长阳路临潼路口开办了白马咖啡馆 。 这家咖啡馆 , 成为当时犹太难民重要的日常聚集场所 。
时间推移到改革开放后 , 不少国际咖啡品牌 , 也将上海作为试水中国的第一站 。
日本连锁咖啡品牌Doutor Coffee、加拿大咖啡品牌Tim Hortons、美国连锁咖啡品牌Peet’s Coffee , 都将中国首店选址于上海 。
“咖啡作为一种舶来品 , 自19世纪中叶进入上海后 , 便逐渐融入城市的肌理 , 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 , 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市民生活的缩影、精神文化的符号 。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亚元在今年年初上海咖啡文化周发布会上说 。
除了文化本身 , 消费习惯同样不可忽视 。
艾媒咨询CEO张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 上海市之所以咖啡文化繁荣 , 消费习惯非常关键 。 “上海是改革开放的窗口 , 曾经众多的外资企业员工以及侨居在上海的外国人 , 也引领了咖啡消费的潮流 。 ”
而上海作为快节奏的国际大都市 , 同样需要咖啡空间 。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章义国分析认为 , 个性化咖啡馆的流行 , 与现代人日益增长的沟通交流需求有很大关系 ,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 , 相对冷漠的社会关系更需要人与人交流对话的平台 。
他说 , “‘泡咖啡馆’是途径之一 。 咖啡馆这种公共消费场所 , 是人们缓解‘公共焦虑’的减压阀 。 ”
日渐拥挤的赛道
不过 , 上海的咖啡文化当下正经受新的冲击 。
独立咖啡馆店主们发现 , 他们的竞争对手不止过去的星巴克 , 中国本土的快消咖啡品牌 , 正在迅速崛起 。
截至今年上半年 , 深耕国内市场超过20年的星巴克 , 在中国门店总数为5135家;而成立不到4年的瑞幸咖啡 , 门店数已达到了5259家 。
在浦东经营了7年独立咖啡店的古黎 , 对这样的变化非常敏感 。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本土快消咖啡对于他们这种主营意式咖啡的小店 , 影响很大 。
“瑞幸和我们的客人高度重叠 , 都是附近写字楼的白领 。 供应链让他们可以把价格做低 , 我们却没办法做到 。 现在很多白领 , 一杯咖啡领完‘优惠券’如果超过20元 , 都不一定愿意下单 。 不做手冲咖啡的话 , 小店没有任何优势 。 ”古黎说 。
在王振东看来 , 瑞幸实际上打破了星巴克的价格垄断体系 。 他认为 , 以前咖啡分两种 , 比星巴克贵的和比星巴克便宜的 , 但现在价格体系出现全面变化 。 瑞幸率先开启了“优惠券”模式 , 原来将价格定在高位的星巴克等品牌 , 也开始跟随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