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文旅深度观察(七)| 实探丹寨扶贫小镇:没有房地产托底,借非遗“蝶变”特色文旅样本( 三 )


朵蝶朵阿(苗族“阿哥阿妹”的音译)是一家颇具当地民族文化元素的民宿 , 也是首批入驻丹寨小镇的商家 , 合伙人西姐在小镇已经呆了4年 , 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
在西姐的印象中 , 小镇开业的前两年是最火的 , “我们民宿一共有18间房 , 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 , 房间都会全部被订完 。 特别是每年7、8月的旅游旺季 , 房间基本提前一个月就都订出去了”。
陈利|文旅深度观察(七)| 实探丹寨扶贫小镇:没有房地产托底,借非遗“蝶变”特色文旅样本
文章图片

小镇广场上举行的篝火晚会 图片来源:每经采访人员 陈利 摄
在某酒店预定平台上 , 采访人员注意到该民宿价格在180-340元/晚 , 仅低于丹寨万达锦华温泉酒店和万达美华酒店的价格 。
不过在采访人员走访丹寨期间 , 可能是因为正值工作日的缘故 , 小镇上的游客并不多 。 西姐告诉采访人员 ,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 , 游客量大大减少了 。 ”
不过 , 小镇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 据丹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 小镇开业以来已累计接待人流量2600多万人次 , 带动全县旅游接待量突破330多万人次和综合收入达到260多亿元 。 其中 , 今年全县文化旅游商品已累计销售7085万元 , 同时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 。
以非遗取胜:手工鸟笼一年卖出近200万元
鸟笼小院是丹寨小镇上一个颇具特色的网红打卡地:店铺内高高低低挂满了大小不一的鸟笼 , 星星点点的光亮从鸟笼造型的灯里投射下来 , 构筑成一个奇妙的光影世界 。
工作日游客不多 , 拍照打卡的人自然也少了 。 不过对鸟笼非遗传承人杨雪亮来说倒也算不上烦恼 , 毕竟大部分光顾鸟笼小院的客人只是来拍个照而已 。
陈利|文旅深度观察(七)| 实探丹寨扶贫小镇:没有房地产托底,借非遗“蝶变”特色文旅样本
文章图片

鸟笼小院店铺内挂满了各式鸟笼 图片来源:每经采访人员 陈利 摄
制作鸟笼的技艺来自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 , 那里人人都会制作鸟笼 , 杨雪亮也是其中之一 。 当地少数民族喜斗鸟 , 本地楠竹被卡拉村村民就地取材 , 制成了圆、尖、扁、上小下大的罗汉肚、腰鼓形等造型不一的鸟笼 。
鸟笼的制作不仅仅是一项技术 , 而且是卡拉村日常生活与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 一个好鸟笼的制作过程融入了制作者对鸟的观察和了解 , 不同体型和习性的鸟适合的鸟笼大小、笼丝间隔、形状等都有讲究 。
这是一项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技艺 , 但其传承仅限于卡拉村 。 卡拉村村民世代在村里制作鸟笼 , 不过在交通不便、宣传和销售渠道有限的情况下 , 卡拉村的鸟笼很难被卖到比丹寨县城更远地方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