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没有几个广州人 忘得掉这个“仔”( 五 )



△图/广州客轮珠江游
最早的时候 , 两岸之间的来往 , 靠的是一艘人力小木船 , “横水渡” 。 船小费力 , 一次只能容纳6-8人 , 收费几乎不要钱 。 以前听老人说 , 要是你忘记带钱了 , 和船家说一声“搭艇” , 船家会豪爽的让你免费坐上一回 。

△图/广州广播电视台 《岭南星空下》
除了坐船 , 船家说不定还会免费请你吃粥 。 广州的名小吃艇仔粥 , 就是源自这些小木船 。 艇仔在船上煮着热腾腾的粥 , 吸引着不少过往食客 。 据说 , 一般都要在艇上吃 。

△图/ 网络
而当时撑艇的 , 几乎都是疍家女 。 男人们 , 大都上岸打工 , 晚上回艇 。 等到轮渡的出现 , 是在1921年 。 一种木质电船(有的称之“花尾渡”) , 替代了不抗风浪 , 经常翻的人力木船 。 而真正意义上迎来钢壳船时代 , 则是在50多年后了 。

△ 984年7月14日 , 钢壳船全面替代珠江上的木壳船 , 与钢丝网水泥船 。 图/广州广播电视台 《岭南星空下》
1978年以后 , 改革开放黄金时期 。 轮渡成了工人、市民最主要、最火爆的交通方式 。 那时黄沙到芳村的码头 , 在上下班高峰期 , 队伍排到了珠玑路 , 票都是用桶来收 。 工人推着电车、上班族提着包、学生党拿着书、老人拎着菜.....
他们同上一条船 , 同靠一个码头 , 再各自东奔西去 。 为生活的奔忙 , 或许充满了疲倦与辛苦 。 但正如 , 那一支香烟的浓烈 , 靠岸前 , 就已随江风中散尽 。

码头 , 是船舶的港湾 。 也是广州人 , 曾经无数个起点与终点 。 去年 , 广州塔码头宣布停业迁址 。 对于很多人来说 , 这是场突然又悄然的告别 。



习惯了在珠江上漫步锻炼的他们 , 习惯了轮渡在水上 , 按时响起的发动机轰鸣 。 这一艘又一艘过江水巴启程、停靠码头的日常表演 , 也早就是珠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广州塔码头 , 说的是暂别 。 但在很多人心里 , 已成了永别 。

广州码头多 , 有的是告别 , 而有的是新生 。 始建于1904年的太古仓码头 , 曾经为仓储而生 。

如今 , 它是一个集文化创意、展览、观光、休闲的广州“城市客厅” 。 也是国内首个城市怀旧展示场所 。 比如 , 太古仓怀旧电影库 , 海珠人的回忆录 。 一张比学生证还平价的电影票 , 并不贩卖电影 。 它仍旧发挥老本行储存的业务 。 只不过 , 存的是这座城市的过去 。

同样时尚与复古共存的 , 还有西提码头 。 建于1921年 , 广州最早的机动轮渡码头之一 。 背靠沿江西路古建筑群 。 不仅有陈少白的塔影楼 , 还有广州的“大钟楼” , 粤海关旧址 。 码头腹地的十三行地区 , 更是拥有近代史广州海运最高光的时代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