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器扫一扫 文言文翻译器( 三 )


文言难懂,还有两个隐藏性的因素 。一是文言原本是无标点的,也就是白文 。我们在文言文中看到的现代标点是后人整理理添加的 。现代标点符号的起源也不过五百年左右的时间,而在中国则发轫于20世纪初,也不过是二百年左右,由新文化运动而通行于全国 。


古代对文章断句加标点是一门学问,是阅读必备的基本功,如果不能正确对文章断句,是无法理解其内容的 。这种标点在古代称为句读,形式非常简单 。就有一个小顿号“、”代表句中的停顿 。一个圈句号“ 。”,代表句尾的停顿 。《三字经》中说: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也提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更早的文献《礼记·学记》中就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离经辨志”就是离析(断句),明白作者的意思 。
对于中学生阅读的文言文而言,尤其是课文,都是经过编校者加了标点的,不存在加标点断句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有文言断句题目,但这种题目是只给一篇文言文中的某个句子断句,其他内容是已经加过了标点的 。另外,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停顿处以斜杠出现,并没有具体标点符号的区分 。所以,整个难度并不大 。标点符号本来是发行商为了便利读者,扩大书籍的售卖量产生的 。古代齐全的标点符号很少出现,究其原因,可能是是书写的介质如:竹木、丝帛制品难以制作或价格昂贵,标点符号的出现占用了书写时有限的位置,也会破快汉字方块字组合的布局,所以就不用标点符号了 。

文言文翻译器扫一扫 文言文翻译器

文章插图
还有就是通假字的问题 。经常看到对文言文的注释标注中对同通二字不分,一律用通,当成通假字处理,这是不恰当的 。比如:蚤可以通早,但是说反通返,禽通擒,景通影这些通假就不适合,事实上他们应该是一对古今字 。简单的说,通假字是共时的关系,古今字是历时的关系,二者是有明显区别 。但说实在话要区分开他们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处于简化的目的将两者混为一谈不恰当 。
在2017年高考翻译题中,第一道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锡字,其实它是个通假字,应该通赐 。探究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中国文化的断层,秦亡后为接续这个文化传统,就把秦时的那些如今已经年老知识分子重新请过来,把经书的内容口授给当时的儒生 。在这个转述的过程中,也就是由口语到书面到书面的过程中,因为方言、口齿不清等原因可能会造成误记,是通假字出现的重要原因 。
另外,我们平时去超市商店,会看到鸡旦、蒜苔这种写法 。我们都知道,其实正确的写法是:鸡蛋、蒜薹 。为什么这样写,就是为了图省事,并不影响大家的理解 。其实这旦与苔也就是通假字 。
【文言文翻译器扫一扫 文言文翻译器】再有一种原因是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中所说:仓卒无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而已 。说白了就相当于写作文时突然忘了某个字的写法,就临时找个同音字替代,再不济还有用拼音的就是这个意思 。
通假字的出现,有时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曲解 。有时却是有意为之 。通假字,或者说写了别字,对于使用者而言只要他自己明白就行 。的确一部分通行的通假写法是为大家所公认的,并不理解别人的理解 。但是如果通假字过于偏僻就不好理解了,就造成了阅读障碍 。比如说在《庄子·至乐》中“柳生于肘” 。柳树怎么会生长在手肘上呢?其实,柳通瘤,这是个比较冷僻的通假用法 。
最后,我们也要看到历代文人出于仿古的目的,刻意使用通假字,也是文言文中通假字屡见不鲜的重要原因 。
自汉代经师注经以来,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破除古文中的通假字,还古书以本来的面目 。到了清儒,古文字学之学蔚为大观 。这些大儒运用以通假破读古音的方法取得巨大成就,文献中的通假字几乎被搜罗殆尽了 。
文言文翻译器扫一扫 文言文翻译器

文章插图


课文中的通假字在一般会在注释中提出,对于中学生而言,更多的是需要一些识记汇总的功夫 。但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如果一旦某字的各种义项放在句中无法讲通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通假字了 。
以上几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其结果就是文言文难读难懂 。面对这种窘境我们也不必因畏惧而裹足不前,这样我们如同进了宝山却空手而回,轻易放弃就太可惜了 。我们必须看到文言文再难,她毕竟是汉语,确切的说是古代汉语,他与现代汉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