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翻译少一点 鱼我所欲也翻译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文言文断句,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可借助以下几种方法断句:
一、借助虚词标志性词语断句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借助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更容易 。
(一)句首发语词:“其、夫、盖、唯、惟、且、岂、盍、斯、请、凡、且夫、今夫、若夫、至若、至于”等,常居句首,其前可断开 。例如:
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
③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④我亦无他/唯手熟尔(欧阳修《卖油翁》)
⑤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二)句首时间词:“初、今、是时、昔者、向者、乡者、俄而、俄顷、已而、既而、未几、久之、少焉、少顷、顷之、有顷、方今、乃今”等,常居句首 。其前可断开 。例如: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②众宾围座/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丈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未几/夫鼾声起······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环《口技》)
③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牛斗之间(苏轼《赤壁赋》)
(三)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而已;乎、与(欤)、邪(耶);哉、夫”等分别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如: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④君子病(忧虑,担心)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论语·卫灵公》)
⑤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列子·汤问》)
(四)句首疑问语气词:“安、胡(为)、何、盍、曷、奚、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和后面的词语往往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例如: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韩愈《马说》)
②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列子·杞人忧天)
③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五)句首关联词:文言文中“故”字常领起推论句或结论句,“然而”领起转折句,根据这些文言特征可以断句 。此外还有“或、况、且、苟、乃、岂、则、纵、虽、然、虽然、然则、然后、无论、是故、是以、于是、继而、而况、至若、岂非、纵使、向使、假使、如使”等,其前一般断开 。例如: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虽有嘉肴》)
④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何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六反》)
(六)叹词前后都可断句,如“噫、嘻、唉、嗟、嗟夫、嗟乎、呜呼(哀哉)”等 。例如:
①嘻/技亦灵怪矣哉(魏学洢《刻舟记》)
②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呜呼/胜地不常/盛宴难再(王勃《滕王阁序》)
注意:1、复音虚词“是以、以是、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何以、孰若、至于、足以、然则”等断句时应保持完整,不能分开 。例如:
①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二章)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办法)(《荀子·劝学》)
2、其它虚词:“以、于、为、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而”表转折并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例如:
①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②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