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王笛:在成都古城发现平民历史的连续性( 五 )


王笛:的确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我在《那间街角的茶铺》中 , 花了不少篇幅讲生态的问题 , 包括地理、交通、水源、出产等等因素 , 都塑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模式 , 所以我在书中阐发了“成都茶铺多的最根本原因是生态”的观点 。
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 , 成都媒体发表不少文章批评所谓的“盆地意识” , 这个词本身其实带有贬义 。 当时的人们大概认为 , 成都人思想保守 , 生活节奏太慢 。 同时认为 , 茶馆吃茶本身象征的这种闲逸 , 也是消极的 , 不利于现代化的 。 当时文化精英们习惯拿深圳速度作对比 , 认为成都人身居内地 , 目光短浅 , 不思进取 。
其实 , 也就是说 , 他们对自己城市的文化没有“自信” 。 但是有趣的是 , 成都普通人其实以这种文化为自豪 。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 , 当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 衍生的社会问题增多 , 曾经的批评者逐渐发现了这种慢节奏生活的独特价值 。 这几年 , 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的并不是怎么给生活提速 , 而是怎样让自己生活的压力更小一些 , 所以成都的精英管理者们也不再因为这种文化而感到自卑 , 而是有意识地去推动享受生活这样的一种理念 , 打造一个宜居的城市形象 。
地方|王笛:在成都古城发现平民历史的连续性
文章图片

《那间街角的茶铺》 , 王笛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21年10月 。
新京报:你提到的这种情绪 ,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现代化的乡愁” 。 人们承受着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过重的压力 , 于是开始想念那个“前现代”、“传统”年代的生活方式 。 你的书中常常也流露出这种情绪 , 甚至也有书评人认为你在看待茶馆生活乃至袍哥这种帮派组织时 , 都有“美化之嫌” , 你对此如何看?从历史的视角来看 , 你对现代化进程有着怎样的态度?
王笛: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场合都有人提出过 。 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确实是我这一系列的作品中关心的重点 , 我在写《跨出封闭的世界》时 , 认为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就是一个线性的过程 , 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积极”的发展 。 这种精英主义的观念自“五四”之后 , 基本深入人心 。 后来我的学术发生转向 , 从底层观念来看历史 , 其实就是把视点转移到大众文化上来 , 反思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丢失了什么 , 又有什么值得警惕 。 我并不赞同“美化”的批评 , 在《街头文化》《茶馆》和《袍哥》中 , 我都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讨论社会冲突乃至暴力问题 。 其实社会和文化本身是复杂的 , 也自然存在和谐和冲突两方面的对立 , 在我的研究中 , 两方面都有充分展示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