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在莫高窟,看最美敦煌( 三 )

敦煌|在莫高窟,看最美敦煌
文章插图
右侧为第17窟,藏经洞 |敦煌研究院供图敦煌藏经洞就这样在纯粹偶然的时间和环境下被王道士发现了。如果不是王道士居住在第16窟,如果不是他长期清理沙土,藏经洞还不知道会在壁画背后沉睡多长时间。并不懂得考古为何物的王道士,完全不会意识到,他在藏经洞的惊人发现,预示着“敦煌学”的诞生。敦煌|在莫高窟,看最美敦煌
文章插图
敦煌藏经洞前的王道士但这个发现在当时的中国没有激起任何回响。相对于1900年5月正在天津发生的义和团与各国联军的激战,“敦煌”这个地方和它的含义,在清朝末年人们的关注和意识中,不占据任何位置。斯坦因在敦煌接触的知县、军官、有教养的城里人,对他所考察的沙漠遗迹都一无所知;几乎没有人研究和熟知佛教文学,人们对通向西方的古路也知之甚少。王道士将藏经洞书堆上面叠放着的一些佛经卷子和晚近的绢画,送给附近的官绅和过往的官僚士大夫们,这些人有些身居高位,但都没有追问这些古老的经卷和绘画从哪里来,或者,他们的追问迟迟未抵达敦煌。当地的官府也嫌处理这么多经卷费钱费事,遂交由王道士保管。在清末乱世中,想象力的光束从未企及过敦煌,也未能照亮这堆旷世发现。敦煌|在莫高窟,看最美敦煌
文章插图
莫高窟第45窟西龛七身彩塑 | 敦煌研究院供图1907年,斯坦因再次回到藏经洞。王道士此时已在这里过了八年清苦的生活。他按照自己的想象,正把这座废墟重建为道观。在伴随藏经洞度过的七个春秋中,除流散到官员手中的部分经卷外,他把这里看守得很紧。斯坦因很快捕捉到王道士身上的那种矛盾性,既“虔诚热情,坚忠不移”,又“怪癖十足,幼稚无知”,“头脑简单,心性坚一”。斯坦因讲起自己如何尊敬玄奘,如何从印度出发,跨越深山和荒漠,追寻玄奘曾拜访和描述过的寺庙遗迹时,王道士的眼睛里则出现了神采奕奕又有点腼腆的眼神。斯坦因立即利用了他的无知和充满迷信色彩的虔信,以将玄奘的古代经卷带回佛教发源地为由,获得了他的信任。当斯坦因被带入藏经洞,看到这堆足足10英尺高,体积大概有500立方英尺的经卷时,他不禁惊呆了。一段漫长的、包含着多个民族文化交融的远古历史就要向他呈现自身。斯坦因做了统计,洞中所有材料原来分包在两种包裹中,一类是“正规的图书包裹”,总共有1050个装汉文卷子的包裹和80个装藏文卷子的包裹;另一类是“杂包裹”,包着梵文、于阗文、藏文的贝叶形写本和回鹘文、粟特文卷轴,以及绢纸绘画、丝织品、修补佛经或佛画的文书。他以四个马蹄银,从王道士那里购得了270个装有汉、藏文写卷的“正规包裹”,以及大量装有美术品和非汉文文献的“杂包裹”。此后,他又走访了安西榆林窟、吐鲁番盆地的古代遗址,沿塔里木盆地北缘,经焉耆、库车,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经喀拉墩,再到和阗,经阿克苏、巴楚出国。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