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在莫高窟,看最美敦煌( 二 )

敦煌|在莫高窟,看最美敦煌
文章插图
莫高窟第158窟西壁佛坛唐代释迦涅槃像局部 | 吴健摄 敦煌研究院供图斯坦因感兴趣的是,佛教的教义早期如何从印度向中亚、中国及远东传播。根据现有的汉文记载,佛教不是直接从它的诞生地传到中原的,而是向北通过中亚传入。根据中国编年史,斯坦因猜测,佛教传播的影响已经持续了好几个世纪,但是,“这些可能使我们重新编织过去文明时期主要面貌的原始记录和遗物,随着公元10~11世纪伊斯兰教对这一地区的征服,所有证物似乎消失殆尽”。他想象,西部荒漠中,那些为流沙所埋藏的废墟“将为考古研究提供帮助”,“新疆沙漠的气候在保存能力上并不次于埃及”。1900年7月,斯坦因第一顺利进入新疆,途径和阗、叶城、昆仑山、米兰,访问并确定了于阗古都约特干,对丹丹乌里克和尼雅等文化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了大量文献。回到伦敦后,他陆续出版了三部著作,其中《沙埋和阗废墟记》与《古代和阗》是对他第一次中亚探索的重要报告。那次探险,他发现了一种佉卢文木犊。这种木犊的木头来自于中原,封泥印有执盾和雷电的雅典娜形象,源于西方古典艺术。这让他意识到,“印度与中国以及西方古典文化在遥远的中亚地区曾进行过如此频繁的交流,而如今这些历史事实却被我们差不多完全遗忘”,“人们必须重新编写中亚史以至世界史的一些篇章”。那次探险,他用骆驼、矮种马组成的运输队驼着大量珍贵文物离开,这些文物大部分流入了伦敦的博物馆。敦煌|在莫高窟,看最美敦煌
文章插图
上图:220窟的《帝王图》;下图:220窟的翟奉达家族供养像 |敦煌研究院供图1907年,他再次来到西域。在敦煌县城时,他无意间听到了一个当地传说:据说几年前,石窟寺中的一个洞中曾偶然发现过一大批埋藏的古代书稿,其中一些不是汉语。他被告知,这些书稿已由官府下令,锁在了已整修好的密室中。他几年前曾猜测过某一历史断点“消失殆尽的证物”,这让他立即非常关注这批书稿是否存在。在他的意识中,一束强光已经打在素未谋面的经卷上。负责看管佛教石窟的道士叫王圆箓,出去化缘了。待斯坦因结束古长城沿线的考察,再次回到敦煌时,王道士已经回来,不再四处云游,而在此等候他了。王道士出生于1850年,饥荒年代,他从小就“逃之四方”,“历尽魔劫,恢心名利”,最终在甘肃西部的肃州巡防军中当兵,退伍后在酒泉出家当道士,云游到敦煌莫高窟,大概在1887至1899年,在那里住了下来。当时的莫高窟非常萧条,唯有寺院的香火时而接续。清朝正日渐衰落,敦煌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偏居一隅,完全在政府和学者的注意视野之外。王道士来到敦煌莫高窟时,窟前有三所寺庙,即上、中、下寺。上、中两寺为西藏的喇嘛占据,他就在莫高窟南区北部的下寺住了下来。他把莫高窟的佛殿想象成一个道家场所,并努力将它改造成道教宫观;窟前的栈道多已崩毁,他则把一些洞窟间的隔墙打通,以便往来。王道士居住的下寺对着第16窟,是他改建灵宫的主要处所。这个洞口甬道堆满了沙土,整个洞门被封了起来。王道士雇了几个伙计,帮忙清扫长年堆积在窟前的沙子。萧索的莫高窟,就这样由一位云游来的王道士看管起来。1900年6月22日,16窟甬道的沙土渐次清理完毕,一位姓杨的伙计发现甬道北壁的壁画后面可能有洞。王道士“夜半与杨某击破壁,则内有一门,高不足容一人,泥块封塞。更发泥块,则为一小洞,约丈余大,有白布包等无数,充塞其中,装置极整齐,每一白布包裹经十卷。复有佛帧绣像等则平铺于白布包之下”。这段发现藏经洞(17窟)的记述,出自1942年至1943年逗留敦煌的画家谢稚柳的记载,来自敦煌民间传说。这一传说还有一些其他版本。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