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立一个羽念什么名字 一个立一个羽念什么( 六 )


一个立一个羽念什么名字 一个立一个羽念什么

文章插图
电视剧《三国演义》司马懿剧照 。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夏五月 , 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 , 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 , 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 。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 , 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 , 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 , 自率水军东征 。未至寿春 , 权退还 。”这条史料说明诸葛亮北伐对于魏国的巨大压力 。以至于孙权认为“魏明帝不能远出” , 吴军可以趁机攻取淮南 。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点 , 那就是整个战局对司马懿不利 。否则孙权不会认为“魏明帝不能远出” , 曹叡也不会派秦朗率兵增援司马懿 。参考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 正是因陇西三郡投降 , 魏明帝才派出张郃作为援军帮助曹真 。时隔数年 , 诸葛亮再次北伐 , 倘若司马懿也占上风 , 魏明帝又何须亲自带兵出征 。可见在战云密布的关中五丈原战场上 , 魏蜀双方相持不下 , 魏军没有占到丝毫的便宜 。
曹魏朝野对于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忧心忡忡 , 十分紧张 。魏明帝居然给司马懿发出了这样的指令:“时朝廷以诸葛亮侨军远寇 , 利在急战 , 每命帝持重 , 以候其变 。亮数挑战 , 帝不出 。”可见 , 魏明帝对诸葛亮十分忌惮 , 甚至畏惧 。对诸葛亮采取防御 , 而不主动出击的策略 , 实际上是曹叡亲自制定的 , 司马懿不过是坚决执行而已 。而且 , 对诸葛亮采取“以逸待劳”“以候其变”的战略战术是曹魏君臣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 这在曹叡和司马懿、辛毗之间达成了思想上高度的默契和共识 。能胜则战 , 不能战则守 , 不能守则退 , 这是兵家用兵的基本要略 。对于这么重要的一场战役 , 司马懿的用兵自然是不容有失 , 来不得半点疏忽 。
第二 , 司马懿和诸葛亮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 。刘备托孤后 , 诸葛亮在蜀汉地位显赫 , 蜀汉“政事无巨细 , 咸决于亮” 。诸葛亮“以刘禅未闲于政”为借口 , “遂总内外” , 即无论内政还是外交、军事 , 诸葛亮都完全撇开刘禅 , 而由自己乾纲独断 。而且诸葛亮还和东吴联盟 , 几乎没有后顾之忧 。
由于诸葛亮大权独揽 , 没有掣肘 , 故蜀汉数次北伐 , 所动用的兵力几乎是倾巢而出 , 少则七八万 , 多则十万 。曹操时期 , 司马懿不过是个相府掾吏 , 曹丕时期 , 其地位有所上升 , 但也未能执掌兵柄 。曹叡登基后 , 因曹魏宗室凋零 , 领兵大将先后去世 , 曹叡无奈 , 才让司马懿出任大将军 , 领兵对抗诸葛亮 。但曹叡乾纲独断 , 对司马懿并不完全放心 , 所以交给他的兵力十分有限 。笔者在前文中已经指出 , 司马懿所率之兵 , 与诸葛亮军大体相当 , 绝没有如张俨所夸大的 , 所谓“据天下十倍之地 , 仗兼并之众 , 据牢城 , 拥精锐”的巨大优势 。由于当时的司马懿并没有类似诸葛亮在蜀汉“政由葛氏” , 一言九鼎的地位 , 他所率领的魏军的兵力和诸葛亮军也在伯仲之间 。而且曹魏对蜀汉历来偏重防守 , 很少主动进攻 , 所以在军事实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 , 司马懿采取防御战术 , 不失为明智之举 。
第三 , 司马懿虽然熟读兵书战策 , 但终究不像曹魏的五子良将 , 是纯粹的行伍出身 , 实战经验十分丰富 。司马懿原是曹操丞相府舞文弄墨的文学掾 , 一介书生而已 。至曹丕、曹叡时代 , 才因缘际会 , 涉足军旅 , 并逐渐成为统兵作战的大帅 , 可见他是半路出家的儒将 。文人带兵最大的缺陷是实战经验不足 , 和司马懿同时代的马谡就是纸上谈兵的典型例子 。马谡“才器过人 , 好论军计 , 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
在诸葛亮平南中时 , 马谡献上了“攻心为上 , 攻城为下 , 心战为上 , 兵战为下”的良策 , 为诸葛亮迅速平定南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诸葛亮用马谡守街亭却抱恨终天 。马谡之所以失街亭 , 不是他不懂兵法 , 而是实战经验不足 , 不能随机应变 , 这才导致全军溃败 。不仅马谡如此 , 连诸葛亮本人也是儒将 , 毛泽东评诸葛亮错用马谡时指出:“初战 , 亮宜自临阵 。”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 , 临阵调度 , 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这也反映了诸葛亮用兵的不足之处 。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 , 从不肯冒险 。为何诸葛亮不肯弄险 , 归根结底 , 就是实战经验不足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