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文旅深度观察(五)| 为什么做成了一种“传奇”?探查万科良渚文化村的历史基因和现实密码( 四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良渚的特别之处还在于 , 始终只有一家企业来主导开发 , 核心团队比较稳定 , 这保证了开发思路的连贯性 , 才有了所谓的“一张蓝图绘到底” 。
提升:“诗和远方”营造文化内核
整个良渚项目的容量够大 , 时间跨度够长 , 规划骨架的包容性和公司发展的远见相当重要 。
5000亩土地 , 对开发商来说意味着大量的资金占压和资源投入 , 好在地盘大、项目多 , 至今还在持续开发 , 所以有条件从整体上合理安排基础配套资源的投放 。
良渚文化村的重大转折发生在2009年 , 开始系统性地进行配套设施建设 。 彼时 , 良渚文化村清晰的住宅产品定位组合 , 吸引了一批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居民 。 人群相似性 , 使得价值共鸣和归属感成为小镇的文化基因之一 。
陈婵婵告诉采访人员 , 所有的社区 , 不要想着可以一蹴而就 。 设计团队提前预留了空间 , 长期规划 , 遵循长期主义 。 而最重要的是要有弹性空间 , 这样的街区和社区都是万科自持的 。
良渚文化村开发之初 , 由于缺乏生活配套 , 无法吸引大量居民 , 达不到理想的开发密度;反过来 , 没有足够的人口密度也无法支撑公共服务的运转 。 这在大型住宅区开发中是一个颇为普遍的现象 。
“刚搬来文化村的时候 , 每周要开车去三墩那边买菜 , 一次性买好一周的量 , 还得专门买个冰柜来装 。 ”一位良渚本地居民告诉采访人员 。
随着时间推移 , 良渚文化村逐渐有了人气 , 但操盘者发现 , 入住率还是太低 , 尤其是一些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
为进一步提升项目的生活配套服务水平 , 万科开始系统性地进行配套设施建设 , 比如菜市场、幼儿园、小学、购物中心……不断完善的文化村生活业态 , 正成为万科内部孵化新业务的试验田 。
景区|文旅深度观察(五)| 为什么做成了一种“传奇”?探查万科良渚文化村的历史基因和现实密码
文章图片

悠闲生活的文化村村民 每经采访人员 吴若凡 摄
当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满足之后 , 就是最重要的精神建设 。
在大量封闭式管理的商品房住区 , 克服空间与心理上的人情冷漠 , 在社区互动过程中产生归属感、认同感 , 是良渚文化村2010年时就已思考并尝试解决的问题 , 这也出现在了浙江省倡导的“未来社区”理念之中 。
走在良渚的街区 , 采访人员有一种淡淡的恬静感 , 仿佛整个时间都慢了下来 。
在良渚文化村 , 除了各类住宅及附属设施之外 , 还陆续建成了大量高品质公共建筑与文化设施 , 如良渚博物院(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师事务所)、美丽洲教堂、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劝学公园(张唐景观)、矿坑公园(office MA)等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