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文旅深度观察(五)| 为什么做成了一种“传奇”?探查万科良渚文化村的历史基因和现实密码

每经采访人员:吴若凡 每经编辑:陈梦妤
景区|文旅深度观察(五)| 为什么做成了一种“传奇”?探查万科良渚文化村的历史基因和现实密码
文章图片

刚刚过去的国庆小长假 , 不少景区人流涌动 , 位于杭州西的良渚文化遗址公园 , 更是流量暴涨 , 几乎每天都达到人流上限(1.5万人) , 甚至被迫发布“流量预警” 。
不止遗址公园 , 旁边的良渚博物院、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俗称大屋顶)、美丽洲教堂、大雄寺等 , 也都成为游客打卡热门地 。
但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 , 这些已经“自成一片”的游览点 , 只有遗址和博物院两处属于政府公建景区 , 其他的网红打卡点 , 都属于万科良渚文化村范围 。
景区|文旅深度观察(五)| 为什么做成了一种“传奇”?探查万科良渚文化村的历史基因和现实密码
文章图片

良渚文化村俯瞰 来源:受访者供图
正如其名 , 这是一个由万科打造的项目 , 由于地处5000年遗址 , 也考虑到自然生态保护 , 万科方面沿着山形水势 , 制定了“休闲旅游、居住、经济文化为一体的新田园小镇”发展方向 。
这张蓝图 , 一画就是21年 , 从发展方向到落地导向 , 一直不曾动摇 。
也是由此 , 万科良渚文化村已逐渐成为良渚遗址的延伸景区 , 甚至“自我发展”成为杭州乡村游的一部分 。
但无论如何 , 万科良渚文化村的一个本质 , 仍是大型住宅社区 , 这里有数以万计的居民 。 “当家变成景区” , 居民的生活和游客的游览 , 会否冲突?
米多姐姐刚搬到白鹭郡(文化村的一个居住区)没多久 , 就租下了春漫里商业街一个餐饮铺面 。 一开始是想为家人找个副业 , 另外也想着 , 最开始这里吃饭的地方不多 , 正好为邻居们提供便利 。
如今米多姐姐的杭帮菜馆 , 已经成为很多游客吃饭的地方 , 有些游客甚至跟着美团榜单找来 。
潜移默化中 , 二者的需求能相互满足 , 居民的生活和游客的体验 , 形成了奇妙的共融 。
景区|文旅深度观察(五)| 为什么做成了一种“传奇”?探查万科良渚文化村的历史基因和现实密码
文章图片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俗称大屋顶)来源:受访者供图
如果放在文旅的观察视野 , 万科良渚文化村一定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依托5000年遗址自成景区 , 依托小镇自成旅游生态 , 但除了旅游 , 又还有居住小区、文化产业园区、区域商业中心等多重身份 。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通过采访 , 试图解剖这个另类的文旅样本 , 找出其中有价值的方法论 , 也试图探究这个已经发展了21年的项目 , 如何持续再生长 。
起源:千年遗址“留白”出的新田园
1936年 , 一位名为施昕更的浙江余杭青年 , 因对一把石斧文物好奇 , 揭开了良渚遗址的神秘面纱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