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王军详解HI模式:车企真正的“灵魂”还是造车与卖车 华为HI( 二 )


但华为坚定表态“不造车” , 而是“帮助企业造好车” 。在HI模式中 , 华为打造了一个通用性的平台版本 , 包括硬件的、软件的 , 在平台版本的基础上 , 根据每个车型接口等方面的不同再进行适配 。
但实际中 , 车辆的很多参数都会对方案提出适配性要求 , 因此 , HI模式的落地过程会面临非常多的更改 , 而且也需要车企配合调整 。在与阿维塔的合作中 , 王军便坦言 , 就对方提出了很多改进点 , 他们也都接受了 , 比如造型 , 因为激光雷达的配置对造型有一些独特要求 , 因此华为也参与到了阿维塔11的造型设计中 。
“在汽车领域 , 原先我认为就只是提供一个标准件 , 但我发现 , 结合每一辆车的性能、配置、空间 , 你要做出各种各样的改变 , 相当于每个部件都是一个定制件 。如果最后车卖不好 , 我的投入全是打水漂 , 所以我肯定要提意见 。”王军表示 。
在这种新型模式下 , 合作双方打破了原先“付费干活”的惯例 。“这个商业模式还真不是钱能解决的 。”王军介绍 , 原来业内普遍是“我就给你这点钱 , 你就给 *** 这点活” , 合作界面非常清晰 , 但能不能做出来一个好产品不知道 。而在联合开发模式下 , 大家互相督促 , 能够把更大的潜力挖掘出来 。
对于这一合作 , 阿维塔科技董事长兼CEO谭本宏也表示 , 几方不是“买卖关系” , 相互之间没有收任何开发费用 。“过去我们和某一些Tier 1的供应商合作 , 首先要支付开发费 , 其次是样件费 , 样件费一般是正常零部件的10倍甚至于20倍的价格 。如果你有变化 , 还要重新来谈 。这在CHN这个开创性的平台上是没有的 。”谭本宏介绍 。
王军感慨 , 整个过程对华为来讲是一个历练 , 因为原先确实不懂车 , 跟他们合作了之后就积累了在汽车业务方面的经验 。他坦言:“一开始肯定有一段磨合期 , 有的提的需求多一些 , 有的少一些 。华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一个学习者 , 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多KNOW HOW , 我们也尽力满足他们提出的需求 , 但是我们也有边界 , 不是所有需求都能满足 , 毕竟资源是有限的 。”
车企的核心还是车华为与车企深度合作 , 共同开发新车型 , 这样的模式下 , 华为即便不造车 , 也将自己的标签深深地烙在了将来的很多车型上 。王军对此并不避讳 , 他表示 , HI品牌做成的目标就是 , “大家一看到车上有HI标识 , 知道是Huawei Inside , 愿意买就OK了 。”
一年之前 , 华为高调对外界发布HI品牌 , 实际上就已经彰显了在智能汽车领域做大型供应商的“野心” , 为什么要将HI品牌的LOGO印在车身上 , 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华为全栈智能汽车方案的品牌塑造 。这或许与华为的手机业务背景相关 , 在王军看来 , 在极狐、阿维塔等品牌的车身印上“HI”LOGO , 与华为手机上印徕卡标识没有本质区别 , 是一种“强强联合” 。
不过 , 徕卡只是相机 , 而华为在汽车领域能做的显然要多得多 。“灵魂论”背后 , 实际上传统车企对智能网联新时代汽车主导权的争夺 , 无论是曾经叱咤风云的传统大厂 , 还是现在冉冉升起的创业新星 , 谁都不想在汽车行业的巨大变局中沦为“代工厂” 。
有车企人士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分析 , 车企与华为合作的风险在于 , 在目前的模式下 , 数据是共享的 , 而数据其实是未来智能汽车的核心——从体量上来看 , 华为可能会掌握众多数据 , 而一家车企只会掌握自己的数据 。
但王军认为 , 以数据为基础的软件能力并非车企的“灵魂” , 车企真正的“灵魂”还是造车、卖车方面的能力 , 包括品牌、车型、制造、供应链、销售等方面 , 这也是各个车企真正出差异点的地方 。
这刚好也解决了另一个方面的质疑:车企如果都用华为的方案 , 整车体验的差异性如何打造?王军表示 , 华为需要依据车型的不同造型来重新设计激光雷达等配置 , 而真正的核心还是主机厂的车 , “华为就是在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方面赋予主机厂更多的能力 , 但核心还是每个品牌的定位、车本身的ID设计以及每个主机厂的整车制造能力、供应链能力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