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关于小儿常规推拿方法大全
小儿推拿疗法,亦称“小儿按摩术”,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门用于防治小儿疾病的自成体系的推拿治疗方法 。
推拿治疗小儿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了古代以勺匙边摩拭病变部位治疗小儿抽搐的推拿治法 。
晋唐时期,许多医学名著中也有一些小儿推拿治法的记载,如《肘后备急方》介绍了“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的捏脊法,《千金要方》载述了以膏摩小儿囟门、手足心防治疾病的膏摩方药及操作方法,《外台秘要》也记有摩头按脊治疗小儿夜啼、咳嗽、盗汗等治疗经验 。
金元时代,张子和《儒门事亲》载有“揉脾”一法,用以治疗小儿身瘦肌热等证 。至明代以降,随着儿科推拿经验的积累,在理论及治疗手法、腧穴应用等方面逐渐形成专科特色,发展成为一门有独特体系的治疗方法 。
清代释心禅《一得集?推摩法论》指出:“其法以手五指分主五脏,指尖属脏,本节属腑;热清寒温,实泻虚补,分顺推、逆推、左旋、右旋、右推、左推,以定温清补泻之;法俱有下数,或三百,或五百 。不可乱推 。又有揉以运气,掐以定惊;面上亦各有所主之部位,肚、腹、手、足,俱可推摩 。”对诸如五指经穴与脏腑相通、温清补泻手法操作、特定腧穴分布等小儿推拿特色作了梗概的介绍 。
由于小儿推拿疗法具有方便易行,疗效显著等特点,而且不受设备、医疗条件的.限制,患儿又可免除打针服药之痛苦,因此深受患儿及其家属的欢迎,成为中医儿科治疗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常规疗法 。
操作方法
1. 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 。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 。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 。
2. 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 。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 。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 。?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 。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
4. 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 。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
5.分推大横纹: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向两侧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 。有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 。可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嗽、痰喘等症 。
6. 拿肩井:一手捏拿小儿的肩井穴,另一手握住小儿食指和无名指,将上肢伸摇数次 。不论何种病症进行推拿治疗,都以本法作为结束手法,所以又名“总收法”(收诊法) 。拿肩井有畅通一身气血等作用 。
7. 推五经:五经指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个穴位,分别位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远端指节的指腹上,在这些穴位上运用推法治疗,可以调整各脏功能,并治疗相关的疾病 。诸如:
(1)消化不良、呕吐、腹泻、食谷不化、痢疾、便秘、疳积等多属脾经病变,治疗时推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一般多采用补法 。
(2)惊风、抽搐、烦躁、气逆、胁痛、目赤等多属肝经病变,治疗时推肝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 。一般说来,肝经宜清不宜补;如需用补法时,应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法代替 。
(3)心悸、怔仲、贫血、高热神昏、弄舌、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等多属心经病变,治疗时推心经,以旋推为补,直推或掐之为泻(清) 。一般说来,心经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心火;如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法代替 。
(4)咳嗽、气喘、痰鸣、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多属肺经病变,治疗时推肺经,以旋推宜补,直推为泻 。
(5)遗尿、尿频、骨蒸盗汗、虚喘、小便不利、下肢痿软等多属肾经病变,治疗时推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肾经宜多补少清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小儿肺炎的按摩方法
- 小儿腹泻的预防及常用食疗方法
- 治疗小儿腹泻的推拿方法
- 小儿夏季热的调养方法
- 小儿多动症的症状诊断方法
- 中医治疗小儿癫痫的方法
- 小儿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
- 小儿痢疾的表现及药茶治疗方法
- 防治小儿厌食症的方法
- 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