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千年中国匠心:五粮液携手南方周末探访敦煌( 三 )


常书鸿曾将第217窟的《佛顶尊圣陀尼经变》与意大利画家乔托的《向小鸟说教》相比较 , 认为这幅盛唐壁画有青绿明快的景色、现实主义的人物山水布局、高瞻远瞩的散点透视法 , 从而让乔托相形见绌 。他也感叹 , 即便面对同一题材 , “画工艺人们也能根据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完全不同的作品 。”
为营造洞窟出资的人称为供养人 , 莫高窟现存供养人画像八千多身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翎发现 , 早期敦煌绘画供养人像体量极小 , 后来逐渐变大 , 位置也逐渐显要 , “赞助人像(功德主)的由小变大 , 甚至超过佛菩萨的尺寸 , 从构成组合到画面题记的长篇大论 , 不是画工的意图 , 完全是赞助者个人欲望不断膨胀的结果 。”
西方学者发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 赞助人对于绘画的控制权几乎改写了西方艺术史的走向 。李翎认为 , 敦煌艺术后期的状况与之类似 , 被窟主和供养人的意图左右 , “画工在其中只扮演着可怜的角色:一个不需要头脑的手艺匠人” 。
但正是这些无名工匠 , 创造了令后世惊叹的奇迹与珍物 。已故画家李其琼曾对赵声良说 , “我就是一个临摹匠 , 我从来没有觉得临摹有什么不好 。我临摹了一辈子 , 可是还感到没把敦煌艺术把握透 。”
跨越千年的中国匠心
在“微游顶尖博物馆系列Vlog敦煌篇”中 , 南方周末采访人员走访了莫高窟 , 欣赏了集天竺、波斯、西域三地风格的北凉275窟的复制窟 , 描绘出一幅“稻米流脂粟米白”、“春风扶槛露华浓”的开元全盛日景象的盛唐217复制窟 。
研习着这些在黄沙中留存了千年的匠心结晶 , 不禁感叹:创造了敦煌艺术奇迹的无名匠人们是匠人精神的传承者 , 更是真正的国家宝藏!
作为该系列Vlog的联合出品之一 , 以“大国浓香”闻名的五粮液亦是中国匠心的坚守者 。从650余年从未间断使用的明初古窖池群 , 到五粮液传承千年的酿造技艺 , 无不奠定着五粮液的经典品质 。中国白酒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 五粮液始终坚持以创新精神弘扬传统 , 坚定文化自信 。
“每一次的传承与创新 , 背后都是数代匠人千万次精准到毫厘的实验与坚持 。在光阴中锻造匠人精神 , 在传承中酿造美好生活 , 才成就了今天的美酒佳酿、盛世风华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