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派江吻海,有福之州!世界遗产大会在这里拉开帷幕( 二 )


走进位于福州市中轴线北端的冶山春秋园 , 闽越王无诸手握宝剑的雕像气度非凡 。 相传两千多年前 , 著名冶炼家欧冶子就曾在冶山池畔铸造宝剑 , 在这里留下了“欧冶池”的古迹 。 史料记载 , 闽越国成立后 , 无诸以冶山为中心 , 修筑了闽越王城 。
修缮完好的石画舫和摩崖石刻 , 重新疏浚的欧冶池 , 徜徉在城隍街、能补天巷等古老街巷中的人们......从新店到冶山 , 福州城的起源、闽越族的根脉次第浮现 , 历史的厚重感与市民生活的烟火气融为一体 。
自汉武帝平定闽越后 , 迁民于江淮一带 , 福州一度凋零衰落 。 而随着晋代“衣冠南渡” ,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中原文明泽被八闽 , 福州在隋唐之后再度繁荣 。
追溯福州文脉 , 乌山脚下三坊七巷所代表的士大夫文化 , 以及闽江畔的上下杭所代表的商帮文化是典型代表 , 一政一商 , 源远流长 , 塑造着福州的城市性格和文化品格 。
始建于西晋末年的三坊七巷 , 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 , 享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 其中的南后街是福州市有名的灯市 , “正阳门外琉璃厂 , 衣锦坊前南后街”的句子 , 足见其繁华之盛 。
上下杭在西汉初年便有史料记载 , 清末以降 , 这里成为福州商贸最繁荣的地区 , 被称为“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 。 有诗证曰:“百货随潮船入市 , 万家沽酒户垂帘 , 苍烟巷陌青榕老 , 白露园林紫蔗甜 。 ”
《山海经》云:闽在海中 。 福州地处东海之滨 , 故又名“左海” 。 通江达海 , 是福州人千百年来的梦想追求 , 丰富的“海丝”遗存见证了一座开放型城市的前世今生 。
被称为“闽王”的王审知主政福建后 , 秉持“宁为开门节度 , 不作闭门天子”的信念 , 为了打破福州城陆路交通不便的瓶颈 , 使“江海通津” , 开辟了当时的“东方巨港”甘棠港 。 据考古学家考证 , 甘棠港位于现琅岐港附近 , 当时就与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建立了商贸关系 , 一举奠定了福州港南下、北上枢纽的地位 。
郑和下西洋的壮丽航程中 , 福州再次扮演了浓墨重彩的角色 。 郑和选中福州长乐作为下西洋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港 , 在郑和七下西洋的28年间 , 航队往返驻泊长乐达4年之久 , 航队在此补充给养、招募水手、修造船舶 , 留下许多珍贵历史遗存 。
在郑和史迹陈列馆 , 保存着一块《天妃灵应之记》碑 , 俗称“郑和碑” , 系明宣德六年(1431年)冬 , 郑和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所刻 。 碑文详细记载了郑和船队下西洋的时间、地点、人员以及所到达的国家、海外贸易和友好往来等情况 。 而在郑和航队所用的国际航海图中的福州马尾罗星塔 , 后被标示为“中国塔” , 此塔至今仍巍然屹立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