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拾光买卖街内商店售卖的文创产品 。
崔 楠摄(影像中国)
文章图片
数字化复原的圆明园海晏堂 。
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供图
文章图片
考古团队在对圆明园进行数字化采集 。
袁 艺摄(影像中国)
核心阅读
1万余件历史档案 , 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 , 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10余年来 , 圆明园持续开展数字化复原工程 , 通过采集文物数字信息、打造线上虚拟展览、开发互动体验的文旅项目等方式 , 让人们穿越时空 , 感受历史文化遗产的光彩 。 如今 , 全园108处景区已完成数字化复原 , 约2/3的景区实现精准数字复原 。 跨越百年时光 , “万园之园”在虚拟中重现 。
上下天光、夹镜鸣琴、坐石临流、茹古涵今……一个个意味隽永的名字 , 承载着圆明园的昔日盛景 。
然而 , 160多年前遭遇破坏 , 大量文物珍宝流失海外 , “万园之园”只余断壁残垣 。
是保留原貌还是恢复重建?数字化给出了一种答案 。 “圆明园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地 。 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 , 虚拟复原它的壮美景象 , 也使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得到更好的记录、保存 , 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 。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邱文忠说 。
数字存档
采集海量数据资源 , 实现高精度永久留存
6月11日 , 圆明园虚拟仿真田野考古系统上线 。 人们在平台上既可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文化 , 还可以利用实景三维模型、全景漫游等方式 , 参与舍卫城南城门考古遗址、澹泊宁静一期考古遗址3D虚拟体验 。 “系统将真实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 吸引青少年来体验考古过程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介绍 , 系统未来计划将虚拟考古与实景模拟发掘相结合 , 用于公众考古教学 。
圆明园考古始于上世纪90年代 ,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先后完成藻园、含经堂、长春园宫门、正觉寺、远瀛观等10余处遗址的发掘 , 明确了遗迹的保存状况、规模及其形制、规格等 。
考古发掘中 , 文物信息的采集和记录是重要一环 。 然而 , 一般的平面扫描或相机拍照很难将文物的细节与色彩完整保存下来 。 利用三维扫描 , 则可以留下高精度的永久数字化档案 , 进而完成文物虚拟修复 。 “数字化存档可以通过信息比对 , 对文物进行长期监测 , 发现病害发展趋势 , 从而更好地实现预防性保护 , 同时为数字化复原提供支撑 。 ”张剑葳说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数字化|飞猪前总裁李少华切入目的地创业,欲打造超级旅行社
- 岗巴县|大美边疆行 | 数字化养殖成为兴边富民“拳头产业”
- 千岛湖|光影艺术惊艳千岛湖 浙江淳安夜游新地标揭开面纱
- 桨声|桨声光影里的梦里水乡
- 地点|庆回归25周年!香港逾50大厦及地点参与“维港光影汇演”
- 瘦西湖|星梦光影--香港迪士尼乐园
- White|触乐夜话:数字化的夏天
- 张焯|数字化技术助力文物保护与研究 云冈石窟“云”上游
- 数字化|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 张焯|数字化技术助力文物保护与研究 云冈石窟“云”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