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小暑:古人顺天应时的文化精神写照( 三 )


古代文人五花八门的消夏方式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 , 夏日消暑都是一个大课题 。 古人的消夏方式可谓五花八门 。 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戏称 , 古人面对酷暑也只有两个办法 , 一个是避 , 一个是熬 。 金朝诗人庞铸云:“小暑不足畏 , 深居如退藏 。 鸟语竹阴密 , 雨声荷叶香 。 ”山间、林中、水边、寺庙 , 都是古人退藏避暑之处 。
至于“熬暑” , 古代文人的方式也是别出心裁 。 唐伯虎的《事茗图》描绘了文人学士悠游山水之间 , 相邀品茶消夏的情景:茅屋里一人正倚案读书 , 书案一头摆着茶具 , 靠墙处书画满架 。 边舍内 , 童子正在烹茶 。 而小溪上横卧板桥 , 一人策杖来访 , 身后一书童抱琴相随 。 长夏之日 , 自有茶香之气 , 亦有鸣琴之声 。 “心静自然凉” , 以“鸣琴”的方式来消夏 , 不得不说很有意境 。
对于古代文人雅士来说 , 消夏方式也少不了闲情逸致 , 小暑是吃藕的好时节 , 古人在此时节会做蜜汁藕当凉菜来吃 , 用以消夏 。 清代乔远炳就在《夏日》诗中云:“雪藕冰桃情自适 , 无烦珍重碧筒尝 。 ”
三国时代 , 魏国郑公悫曾在山东济南附近消暑 , 他坐在荷花池边摘下一片荷叶卷成杯状 , 品尝着带有荷叶清香的酒 , 别有一番情调 , 因此有了“酒味杂莲气 , 香冷胜于水”的说法 。
古人还常利用水来降温 , 《四时调摄笺·夏卷》记载:“霍仙别墅 , 一室之中开七井 , 皆以镂雕之盘覆之 。 夏月坐其上 , 七井生凉 , 不知暑气 。 ”
以“醉卧”的方式避一时之暑也是古人的“妙招” 。 陆游在《逃暑小饮熟睡至暮》中写道:“虚堂顿解汗挥雨 , 高枕俄成鼻殷雷 。 ”苏轼有言:“有道难行不如醉 , 有口难言不如睡 。 ”辛弃疾也说:“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 ”盛夏之炎热让嗜酒之人找到了另一个酣饮沉醉的理由 。
古人也有“冰箱”
不过消夏的“终极大招”还是用冰 。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首席专家萧放介绍 , 中国古人一直有冬天藏冰 , 夏天取用的习俗 。 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 , 冰鉴上还放着一柄长勺 。 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 , 古人就有了以冰块为降温材料的原始“冰箱” 。
《周礼》也有记载 , 当时周王室为确保夏天有冰块使用 , 还专门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冰政” , 负责人被称为“凌人” 。 “冰政”有80多名“员工” , 一般从每年12月起 , 工人便开始采取天然冰块储存 , 到了夏天再拿出来使用 。
古代 , 夏天的冰可是极为稀罕的宝贝 , 甚至还有人用冰行贿 , 宋英杰在《二十四节气志》中介绍 ,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 杨国忠子弟以奸媚结识朝士 。 每至伏日 , 取冰命工雕为凤兽之状或饰以金环彩带置之雕盘中送与王公大臣 , 惟张九龄不受其贿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