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小暑:古人顺天应时的文化精神写照( 二 )


生活在雨林中的大象 , 在雨中“淋浴”本是家常便饭 , 但在北京的盛夏 , 洗个澡也变成了一种威仪、一道风景 。
小暑在江南
小暑前后 , 江南的栀子花、白兰花与茉莉花便进入了盛花期 。 这三种花被称为“夏日三白” , 是属于小暑的花 。 袁瑾告诉采访人员 , 旧时 , 卖花的阿婆将它们一并摆在篮子里 , 搭上一块毛巾 , 走街串巷一路叫卖 。 明人陈继儒在《小窗幽记》卷九《集绮》中比较了各种自然的声音 , 比如落叶声、山禽声、芭蕉雨声等 , 最后得出“然销魂之听 , 当以卖花声为第一”的结论 。
苏州的卖花姑娘喜欢编一个一寸长的麦草小灯笼 , 将茉莉花摆在里面 , 或是制成小花篮 , 供女孩子们摆在蚊帐中 , 枕席生香、氤氲伴梦 。
如今 , 卖花的阿婆少了 , “笑渐不闻声渐悄” 。 幸好“三白”都能盆栽 , 城镇街道的花坛与公园中栽种也多 。 于是 , 这香气也成了小暑的期待 。
在南方 , 人们还有小暑“尝新”的习俗 。 小暑时节 , 南方早稻陆续成熟 , 农人将新割的稻谷碾米后 , 做好饭供奉祖先和五谷神灵 , 家人邻里也一同尝新米、饮新酒 , 称为“尝新” 。
小暑还是晾衣、晒物的好时节 。 袁瑾介绍 , 小暑近农历六月初六 。 传说六月六是龙王晒鳞的日子 , 民间也有在此日晒书、晒经卷、晒衣的习俗 , 称为“晒伏”或“晒霉” 。 人们趁着伏天的阳光 , 将家中字画、藏书拿到庭院中晒 , 祛除霉味 , 驱除书虫 。 各地寺院亦有晒经的习俗 。 传说当年唐僧西天取经回来 , 不慎将经书掉入江中浸湿 , 便是在此日晒干的 。 于是寺院便以农历六月六为“晒经日” 。
晒书习俗东晋便有 , 不过当时此习俗在农历七月七 。 《世说新语·排调》记载了“郝隆晒腹”的故事 。 东晋人郝隆于晒伏日袒露着肚皮在烈日下暴晒 。 别人来问缘故 , 答曰“晒书” 。 郝隆胸中有墨 , 满腹经纶 , 晒腹即是晒书 。
寻常人家则忙着晒起了衣裳 , 俗谚有“六月六 , 家家晒红绿” , 又有“六月六 , 家家晒龙袍” 。 明明是晒衣服 , 怎么变成晒龙袍了呢?这里有个有趣的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南巡到了扬州 , 游至城南古运河南岸恰逢大雨 , 弄湿了龙袍 , 只能在当地一座庙宇中待雨停后 , 晒干龙袍继续前行 。 这一日恰是六月六 , 于是江南民间便留下了“六月六 , 晒龙袍”之说 。 百姓们自然没有龙袍 , 于是家家户户翻箱倒柜把积存的冬衣拿出来在烈日下暴晒 , 驱除潮湿和霉味 。 这在江南家庭主妇的生活中是件大事 , 正如女作家张爱玲在《更衣记》开头所写:“六月里晒衣裳 , 这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情罢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