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城亚丁|各地都在找流量密码,史上最火黄金周来了?( 六 )


如今已经与互联网文化紧密捆绑在一起的青年文化 , 为网红景点的传播贡献了最主要力量 。 作为青年的主体 , 大学生们时间紧、景点多、花费少 , 主打快节奏的“特种兵式旅游” , 不断向市场要求新的网红景点诞生 。 他们剪辑的旅行视频运镜花哨 , 卡点精确 , 在某种程度也是景点能够成为网红的推动者 。 他们自网络中来 , 把网络的文化逻辑融入线下物理空间 , 再把网红景点打卡作为一种纪实方式 , 将自己在物理空间中的影像、图片、定位移至线上空间进行自我展演 , 并在他人的点赞和评论中获得喝彩和掌声 , 实现对个人理想形象的构建 。 在这一整套行为过程中 , 人们的肉身同时处于现实与虚拟世界 , 实现了身体的双重在场 。 这是在网络空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自我表演 , 也是互联网时代人们所追求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
【稻城亚丁|各地都在找流量密码,史上最火黄金周来了?】自我表演的概念绝非贬义 , 戈夫曼在他的代表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中详细阐述过:如果这种面具代表了我们自己已经形成的自我概念——我们不断努力去表现的角色——那么这种面具就是我们更加真实的自我 , 也就是我们想要成为的自我 。 审美更是人类的本能需求 , 一百多年前 ,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现代性研究领域的一个著名论断 , 就是断言现代日常生活是一个“铁笼” , 而审美则具有某种将人们从“铁笼”的压抑中拯救出来的世俗“救赎”功能 。
以“参与”和“共同制作”为基本逻辑的审美 , 也许注定只能在社交媒体营造的空间叙事里完成 , 因为传统视听传播媒体时代 , 总被官方掌握的城市形象宣传 , 展现出来的是恢弘壮美的全景式形象 , 人们只能远观 。 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只有带着解构和个性化意味的普通用户叙事 , 才能让我们有更强的“代入感” , 并沉浸其中 。 因此 , “网红景点的出现 , 可以说与个人传播能力被媒体技术不断放大的过程同频 。 ”
例如如今被称为“现实版千与千寻”魔幻之地的重庆洪崖洞 , 早在2006年9月就已经全面完工 , 正式开市 。 2006年洪崖洞的自我定位是:游吊脚群楼 , 观洪崖滴翠 , 逛山城老街 , 赏巴渝文化 。 结果 , 开市后的洪崖洞经营情况并不好 , 接连亏损五年 。 直到2017年 , 一批熟识二次元的90后旅行博主打卡洪崖洞 , 发现了这里和千寻(宫崎骏动画《千与千寻》中的女主角)工作的油屋极度相似 , 视频传开 , 游客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 。 仅2017一年 , 洪崖洞接待的游客 , 就从原来的400万变为1200万 , 超过了当年故宫的游客量 。 2018年 , 洪崖洞视频内容传播量达到十亿级 , 几乎刷爆了社交媒体平台 。 至此 , 不仅外地游客 , 重庆人也开始重新审视这里 , 慢慢也喜欢来散散步 , 坐在江边吹吹风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