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靠拉面火遍全国,它的实力还是被低估了( 四 )
这里是天然的驿站和休息所 , 充满异域风土人情 。 古代兰州人也习惯了常年在外经商 。 回到兰州后稍作休息 , 他们便意气风发地离开 。无论是要出征塞外的将军还是过路的文人墨客 , 都喜欢把兰州描绘得带点孤独萧条 。 “湍上急流声若箭 , 城头残月势如弓” , 城内的美景、独特的地貌在即将离开的人眼中总带着冷色滤镜 。 雄心壮志 , 或是忧国忧民 , 都和兰州人自带的漂泊命运意外地相衬 。
到了现代 , 兰州更是“八纵八横”高铁规划下的强大枢纽 , 京兰线、兰广线、徐兰线、兰新线都会经过兰州 。 这么便利 , 兰州人出走远方的“野心”更是按捺不住了 。去年的数据显示 , 兰州大学的毕业生本省留存率只有34.7% , 远远低于上海广东的高校 。 企业不够吸引 , 过高的生活成本和房价 , 新一代兰州人也逃不开“一定要走出去”的想法 。 年轻人长时间不见后再次联络 , 第一句话总这样开始:“现在在哪儿呢?”
古有塞外秋风、铁马金戈 , 现代的兰州青年唱起了民谣 , 手捧心灵鸡汤《读者》 。
在低苦艾乐队的《兰州兰州》中 , “总是在清晨出走 , 淌不完的黄河水向东流 , 路的尽头是海的入口” 。 几句直白无华的歌词 , 瞬间令多少远行的兰州人泪目 。兰州是故乡 , 也是信仰
看似只向往远方的兰州人 , 其实非常恋家 , 一头是极力的挣脱 , 另一头是万般的想念 。 因为他们多是出于生活需要远离兰州 , 人在他乡 , 兰州更像一个回不去的地方 , 一个魂牵梦萦的地方 。
在别处生根落户后 , 兰州人仍然心心念念兰州的面貌 。 他们隔三差五回家乡体验新建的高铁站 , 看看变好的绿化和卫生情况 , 回母校探访一下学弟学妹 , 感叹着兰州的高速发展 。 每一次离开兰州 , 都念念不忘 , 眷恋的滋味还会随时疯长 。
一直是移民城市的兰州 , 人口构成相当复杂 。 作为上世纪的工业摇篮 , 几十年前的兰州可有现在的深圳一样辉煌 。 五湖四海的同志们为了时代的号召 , 一起在兰州奋斗过 , 但是他们也教育儿女要从兰州走出去 。若问为什么不留在兰州 , 兰州人总是无奈笑笑 , 在兰州生活得又爱又恨 。 来自各方的兰州人 , 再次分散到别处后 , 回忆起在兰州的好日子 , 只剩下幸福的精神寄托 。
没有长期在兰州居住过的人 , 很难懂兰州人的情怀 。 与其说兰州有着像不少南方城市的烟火气和文艺 , 不少文人喜欢把兰州的气质形容成江湖气息 。 《西北偏北男人带刀》中 , 更是把兰州描绘得像颇有中二感觉的小混混 , 方言粗粝 , 饮食刺激 , 性格急躁 。
在兰州人的日常里 , 这种隐藏的江湖味像是硬气又沉默的外表下 , 内心有一点柔软 。 带有西北的烈性 , 不欺负歇脚的旅人 , 也不习惯娇嫩的路人 。兰州人的早晨是从牛肉面开始的 , 头锅汤是叫醒兰州人的闹钟 。 牛肉面和兰州人一样 , 不追求格调 , 也不会刻意煽情 。 牛肉面也不相信眼泪 , 坐下吃完赶紧上路 。 如果真的吃得哭了 , 一定是辣子溅到眼睛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因纽特人|臭海雀 因纽特人靠它度过严冬
- 城堡|巴西男子沙滩“造城堡”,自封为王22年,靠与游客拍照维持生活
- 玛多|黄河之源头被找到,仅有碗口大小,却为何不能让任何人靠近?
- 悬崖|贵州80后小伙独居悬崖13年,住石头房靠放羊为生,却年入十几万
- 十佳|中国十佳不夜城出炉,重庆成都登顶,北上广让人意外,靠不靠谱?
- 明朝|云南建水有个团山村,靠锡矿发迹,自明朝开始有六百多年历史
- 向下流|火瀑布的“可怕”,没有一个陌生人敢靠近,看着像火山岩浆
- 吴萍|他隐居深山修行20年,原以为一贫如洗,却靠一堆石头成亿万富翁
- 文旅融合|这种小黄花,变身“金产业”!这座城市,一年靠它做成30亿元大生意
- 兰州|黄河兰州段水质变清 引民众赏水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