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代天巡狩”,“送王船”,“王爷庙”背后被遗忘的闽南人( 三 )

闽南人|“代天巡狩”,“送王船”,“王爷庙”背后被遗忘的闽南人
文章插图
北宋以前,闽南从蛮荒之地开始转变,逐步开化并进入中原文明圈,北人逐步南移,面对南方湿热天气,瘴气横虐的生命威胁,当地百姓除了寄希望于随迁家乡神灵外(如青礁的邯郸爷,新垵正顺宫的谢安谢玄),最迫切需要的便是如保生大帝这样的生前名医、死后神灵,故而当保生大帝信仰初步形成时,便能以燎原之势扩张而成为闽南一大神灵。当闽南由人口迁入发展到人口输出时,年代便已经来到南宋末年,之后尽管经历了元代百年骚乱带来的闽南人口大规模流失,但因当时闽南在科教文卫各方面已然发展到自给自足的地步,使得百姓对疾病庇护的需求不再如北宋时那般迫切,他们需要的或许是从现状中突围的另种尝试。接下来的元末明初,适逢倭寇侵扰以及随后的海禁政策,突然给闽南一个极大的打击,曾经的以海外贸易换取浙米广粟的日子似乎一下子就消失了,在生计的压力下,闽南人开始萌生出对抗的想法,久而久之,便开始弃文从武,逐步养成了好斗、激进的性格,这大概就是今日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性格来源。然而,元代之前数百年的文化熏陶以及底子里那个忠君爱国、伦理道德的文人思想却时刻限制着闽南人渐渐壮大的闯荡的心,于是,一种全新的信仰模式出现了:它以皇权为依托,以海陆为平台,在陆地可保境安民、庇佑生灵,在海可保驾护航、平波靖澜。这简直是闽南临海人的福音,既在心理上助长了讨海的决心,又在他们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给予一个答谢的机会,诚如《海澄县志》所言:“近滨海村民不明事理,每二三年间倡为造王船之说,其百端耗费,穷极佻巧,动敛数百金。在平时一文难舍之人,视此等事,疑鬼疑神,踊跃布金,而不知其暗于大义,识者鄙之。”以此观之,代天巡狩对于明代闽南人来说,是再适合不过的神灵信仰模式了,特别是临海之人,更是如此。闽南人|“代天巡狩”,“送王船”,“王爷庙”背后被遗忘的闽南人
文章插图
以钟山水美宫为例,其名本为“浦尾庵”,位于钟山溪流入海突出的犄角处,是钟山最靠近海的地方,在明代,凡村民出洋必从此处扬帆,而此处所在的港湾恰是明代弘治以来出海通番的大本营,村民在海外造三桅大船,然后藏在此处渊蔽之间,至于官府稽查,除了侥幸之外,大概凭的便是王爷庙的庇护。以至于,在闽南的各处海边,王爷庙最为普遍,如泉州的富美宫与水美宫如出一辙,而同在厦门的钟宅、吕厝、厦港更是如此。故而,当今日我们重新回首代天巡狩以及其承载的“送王船”非遗活动,想当然的把它当做是叶廷推笔下“识者鄙之”的封建迷信时,是否想到了这种信仰与闽南人从明代开始抗衡海禁、以自己瘦弱的肩膀显示自己顽强活下去的决心所付出的努力,而这种信仰,或许便是闽南人爱拼才会赢在精神方面隐隐透露出的一种声音,亦为不可。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