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代天巡狩”,“送王船”,“王爷庙”背后被遗忘的闽南人( 二 )

闽南人|“代天巡狩”,“送王船”,“王爷庙”背后被遗忘的闽南人
文章插图
有人说,王爷信仰是在影射郑成功的抗清壮举,因郑氏政权与名号在满清治下不便体现,故而民间王爷庙大多采用隐而不言的方式纪念他:以“朱”姓暗喻国姓爷的赐姓,“池”姓在闽南语泉州话发音中与“郑”相近,至于其他姓氏则可能是对参与了抗争而阵亡的一干志士的纪念。或许,正是这样的苦衷,才使得王爷庙数百年来的初衷为人们所淡忘,而这种说法在台湾最为盛行,也是情有可原,事实也好,附会也好,不失为一种自圆其说的圆场。更多的人认为,所谓的“王爷代天巡狩”是冤死的进士在皇帝垂怜之下的另一种发光发热的贡献方式,而这种传说也演变成各种版本的谈资,其年代最早可溯及隋唐,至迟为明代,其进士人数或360人,或36人不等,共同的说法均是读书于地下,惨招天师诬告而被作法致死,钟山水美宫的王爷来源便是采用此说。这种说法,带有明显的以讹传讹印迹,姑且不说历史上并无此事,单单这些王爷的名讳便无法与历史上的各榜进士对上号,显然,这是民间百姓一厢情愿的自我说辞,或许只为对上典故罢了。甚至也有人说,所谓送王船,其实就是去除瘟疫的一种形式,不得不说,王爷庙确实在瘟疫盛行时发挥了极大的功用,如白礁慈济西宫的西侧,也存在这么一座供奉代天巡狩的王爷庙“天赐东宫”,时为清末民初,白礁发生大规模的瘟疫,白礁人四处求神、求医均无果,最后从钟山水美宫分灵后,终于得以平息瘟疫之乱,故而有王爷庙之设。闽南人|“代天巡狩”,“送王船”,“王爷庙”背后被遗忘的闽南人
文章插图
闽南人|“代天巡狩”,“送王船”,“王爷庙”背后被遗忘的闽南人
文章插图
而代天巡狩的仪式“送王船”更是被赋予去除疾病的功能,王船以离去或火化的形式带走了瘟疫,此说在福州地区最受认可,而闽南也不乏案例。按钟山水美宫送王船传习中心陈会长的说法,“送王船”的形式分两种:游天河和游地河,游天河的王船一般以竹篾和彩纸制作,仪式最后以火烧之;游地河的王船则以实木按实际船舶大小修造,送王时于船内装入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物质,直接放入海中或大江中任其傲游。二者的区别除了“烧”与“送”外,更多的是本质内涵,前者代表去除瘟疫,后者则为对任期结束的王爷千里相送,并寄予合境平安的期许。只是随着人们对海洋的认识提高以及对航行海舶安全的考量,“随波逐流”的王船便都改以“烧王船”的方式,以至于人们更加把代天巡狩与瘟疫敬畏联系在一起。闽南人,在历史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元代以前是“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元代以后则成了“铤而走险,轻生好义”,而造成这种性格差异的主因在于时局政策的变化,对多山少田近海的闽南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以至于闽南人由“斯文学者”变成了“亦商亦盗”的顽民。而这种现象,在漳泉之交的海沧表现的尤为突出。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