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遇见世遗 | 编木为虹( 四 )


据说 , 首先意识到廊桥价值的是浙江人.“浙江人到我们这来买了两座廊桥 , 后来才知道人家拿去安装 , 就成了古迹风景 , 靠这个出了名 。 ”说到这 , 黄春财的小儿子黄闽辉颇有点惋惜 , “廊桥本是我们福建的特色 , 却因为我们缺乏这一意识而落伍了 。 ”
被拆走的桥成了邻省的宝贝 , 也成为屏南人自省的原动力 。 1998年以来 , 屏南县和寿宁等地陆续开展了木拱桥资源性普查工作 。 各地基本以木拱桥这一文化遗产实物为普查对象 。 一批具有极高价值的木拱桥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一批普查资料、研究成果也相继面世 , 提高了闽浙木拱桥的美誉度 , 引来了第一波考察闽浙木拱桥的高潮 , 也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申报工作打下了基础 。
2003年1月 , 为了调研国家文物局关于宁德市木拱桥的课题 , 时任福建屏南县政协副主席的郑道居 , 再次来到长桥村的万安桥 。 那天他鬼使神差地特别注意廊桥桥屋的大梁:“一般木拱廊桥桥屋的梁上都会记载着建桥年月、捐款人、建桥董事和建桥工匠 , 以前没怎么留意 , 那天就巧了 , 抬头一看 , 建桥工匠里只有主绳黄象颜的名字最清晰 。 ”
【黄春|遇见世遗 | 编木为虹】长年研究木拱廊桥的郑道居知道 , 建桥人大多不是本地人——这是一个常识 , 但那天他不经意中开口问身旁的村民:“黄象颜是长桥村人吗?”
这一问 , 更巧了!黄象颜正是屏南县长桥村人 。 1952年 , 始建于宋代的万安桥 , 西端被大水冲毁了两个拱架12个开间 。 1954年 , 县政府出资重建 , 主绳的除了黄象颜 , 还有他的哥哥黄生富 。
“黄象颜不在了 , 他的儿子黄春财还在 。 ”
“那 , 黄春财会造桥吗?”
“会 。 ”
没想到 , 一句无心之问 , 竟然让郑道居找到了隐藏在民间数十载的造桥世家 。
2005年 , 因为要建水库 , 际头村一座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木拱桥需要进行保护性迁移 , 黄春财师傅被请出了山 。
“真想不到 , 我还有机会造桥 。 ”一时间 , 黄春财百感交集 。 正当青春壮年 , 他不得不搁下手中的技艺 , 待重新拾起 , 已年近古稀 , 更让他料想不到的是 , 他竟然是当时福建省内最年轻的主绳师傅 。

黄春财的这一次出山一发不可收 。 政府的重视和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 , 使福建的木拱桥一时间广为人知 , 黄师傅的一身绝技也声名远播 。 随着木拱廊桥在家乡人民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 请黄春财重建、新建木拱桥的人也越来越多 。
这时候 , 黄春财毅然决然地将大儿子黄闽屏和小儿子黄闽辉召到身边 , 跟着他学造桥 。 或许因为从小耳濡目染 , 两个儿子进展很快 , 虽然他俩在技术操作上各有侧重 , 老大重在施工操作 , 小儿子重在学计算绘图 , 但自2005年至今 , 14年时光已经将他们都打磨成了能够独当一面的主绳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