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遇见世遗 | 八面飘香福州茶

《〈福州古厝〉序》中提出:“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 。 作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承办地 , 福州立足古厝特色 , 以“世遗大会”为契机 , 将福州古厝的影响力与城市发展机遇紧密结合 。 闽都古建筑是福州历史文化的实证 , 福州市委宣传部特别推出“喜迎世遗大会 , 走进闽都文化”系列报道 , 邀请福州本地专家学者讲述福州故事 , 传递闽都文化 。 今天推出第二篇 , 敬请持续关注 。
《八面飘香福州茶》
作者:李治莹
在秋日柔柔晨光、缕缕和风中 , 沏上一壶既有果香又有花香的福州花茶 , 抿上一口 , 油然想起两度出任福州太守的北宋茶学家蔡襄的名句:“好茶争相品 , 盖因品质珍 。 ”诗人所言极是 。 福州茶风自古鼎盛 , 千百年绵延至今 , 我久居于这福天福地的花茶故乡 , 甚是福气 。 看眼前茶杯里袅袅升腾的花茶香气 , 又从记忆之海中荡出一小朵浪花:半个多世纪前 , 家父从橱柜里取出一盒茶 , 开启后 , 一时间满屋皆香;家父笑眯眯地一个深呼吸 , 乐陶陶地说 , 香呀 , 福州来的呢……那年月 , 我还只是个少年 , 却烙上了福州的茶忒香这么个印象 。 后来 , 数十年辗转在福州 , 常常品福州的茶 , 茶香也就香了个悠长 。
大中国的一个“茶”字 , 在高天阔地风采了千年 , 武夷山大红袍在天涯海角“红”了千年 , 福州的花茶则在天南地北“香”了千年 。 说千年 , 又岂止千年?悠悠岁月 , 韶华春秋 , 百年千载的福州 , 何时断了这茶香?回望历史上的福州 , 多少茶农在周边的山山岭岭上广为植茶 , 又有多少能工巧匠精于制茶 。 早在唐代 , 福州茶人就在茶行业上制作出精品名茶 。 唐代陆羽的《茶经》 , 就多次提及福州的“方山茶” , 而方山就是今日的闽侯尚干镇 。 据史料称 , 从唐朝始 , 帝王们都喜欢福州的方山露芽茶 , 进贡朝廷的茶中还有福州的蜡面茶 。 天祐二年(905) , 唐哀帝向福建宣布停贡橄榄子诏书中有这一句:“每年但供进蜡面茶外 , 不要进奉橄榄子 , 永为常例 。 ”蜡面茶应该就是用鼓山半岩茶加工而成的一种团茶 。 《小草斋诗话》言道:“鼓山半岩茶 , 色香风味 , 旧人评为闽中第一 , 不让虎丘、龙井也 。 ”半岩茶产在福州鼓山喝水岩附近的茶园里 , 许是傍岩石而生的茶叶 , 生命力强盛了 , 也就特别有茶味 。 相传是闽王王审知十分重视福州茶的生产 , 屡屡把罪犯集中到鼓山种茶 , 由涌泉寺僧人负责监管 。 犯人多了 , 还把种茶面积扩至鼓岭的茶洋一带 , 制作出色香味俱全的鼓山半岩茶 , 贵为贡茶中的上品 。
中国是茶的故乡 , 福州则是花茶的故乡 。 早在清咸丰年间 , 榕城内外的山岭上就广为种植好茶;采摘后在烘青绿茶内加入桂花、玫瑰、茉莉花、玉兰花、柚子花等 , 让花香裹茶 。 或许是茉莉花叶色翠绿、花色洁白、香味浓厚 , 人见人爱 , 时闻时香 , 制茶人多以此花入茶 。 年深日久了 , 饮茶人就以茉莉花茶作为福州茶的代表 , 念念于怀 , 品赏于心 。 据福州花茶行家言 , 单是茉莉花茶 , 就有明前绿、银毫、春风茉莉花茶等十几种 。 但凡喜饮花茶者大多好于茉莉花茶 , 因其条索紧细匀整、花香浓烈而鲜灵持久、汤色黄绿明亮、茶汤醇厚显香、叶底嫩匀柔软、滋味醇厚鲜爽而高看一等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