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遇见世遗 | 编木为虹

《〈福州古厝〉序》中提出:“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 。 作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承办地 , 福州立足古厝特色 , 以“世遗大会”为契机 , 将福州古厝的影响力与城市发展机遇紧密结合 。 闽都古建筑是福州历史文化的实证 , 福州市委宣传部特别推出“喜迎世遗大会 , 走进闽都文化”系列报道 , 邀请福州本地专家学者讲述福州故事 , 传递闽都文化 。 今天推出第三篇 , 敬请持续关注 。
《编木为虹》
作者:景艳

在我的印象中 , “廊桥”总是和“遗梦”联系在一块 。 一方面 , 可能是那部片名叫《廊桥遗梦》的电影给我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另一方面 , 也许是内心里认为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独有韵味 。 一个“遗”字 , 沉淀了多少前人留下的古意风骨?一个“梦”字 , 又萌发着多少临风抒怀之幽情?
廊桥如虹 , 横悬溪涧 。
其跨越山水间的那份气定神闲 , 也常常让人有恍若隔世之感 。 古老的美好常常和回忆相伴 , 残存的思念往往与远去相随 。 木拱廊桥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默默地散落在中国的闽浙大地之上 , 以至于文物保护专家与桥梁专家们误以为 , 中国古代木拱桥只存在于古籍和古画卷中 , 而许多生活在它周边的人们 , 享受着它的荫蔽却忽略了它的价值 。 在一波又一波开疆拓土的浪潮之下 , 在便捷交通、现代桥梁的挤压之下 , 这集楼台轩榭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于一体的中国传统造桥技艺 , 渐渐黯淡了它的颜色 , 消散了它的芬芳 , 几乎成为“遗梦”的部分 。 不过 , 当我来到屏南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春财家的时候 , 方意识到这一印象有失偏颇 。 以廊桥为代表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新时代、新观念的氛围之下 , 正显露出勃勃生机 。
在黄春财师傅家采访 , 满屋子与造桥技艺有关的获奖证书和大大小小的廊桥模型十分亮眼 。 从进门的屏风橱柜、客厅里的电视柜到他卧室里的工作台 , 都摆满特别制作成的廊桥模型 , 其中许多是人们熟悉的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双龙桥 。 墙上挂着他的廊桥设计图 , 连桥上的勾梁、狮子都线条分明 , 惟妙惟肖 。 一屋子挤满廊桥的元素 , 展示着这个家族与廊桥化不开的渊源 。
现年79岁的黄师傅 , 虽已满头白发 , 但看上去很精神 , 身着很中国很传统的月白式对襟布衫 , 相比于印象中的工匠 , 他更像一位儒师 。 他出生在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的一个造桥世家 , 自师祖卓茂龙以来已历五代 。 祖父黄金书是清末享誉闽东北的廊桥工匠 , 父亲黄象颜也是一位高产的造桥名家 。 黄春财15岁起就跟随父亲学木工 , 勤劳好学的他逐渐掌握了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这门“绝活” 。 他自豪地告诉我 , 家中原本存有祖上传下来的“鲁班尺” , 那可是行业中正宗传人的一种标志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