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历代古籍里 , 与河豚美味一并流传的 , 还有关于河豚毒素的警戒 。 早在东汉时期 , 王充就在《论衡》的“言毒篇”里提到河豚和“蝮蛇蜂萤”一样具有毒性 , 还记载了“人食鲑(河豚)肝而死” 。 《本草衍义》里警示世人:“此鱼实有大毒 , 味虽珍 , 然修治不如法 , 食之杀人 , 不可不谨也 。 ”元朝代贾铭在其所著的《饮食须知》里更是严正声明:“河豚……其肝及子有大毒 , 入口烂舌 , 入腹烂肠 , 无药可解 。 ”一句“无药可解” , 叫人闻风丧胆 , 不幸的是 , 这话放在当时还真的没错 。 相比之下 , 清人王端履对河豚鱼毒素的认识更冷静清晰 , 在《重论文斋笔录》卷一里说:“其毒在肝 , 子次之 , 血又次之 。 必洗涤净尽 , 然后可烹 。 ”
这些关于河豚毒素的知识积累 , 当然是来自历史上无数误食河豚遇毒的惨痛经历 。 虽然去除河豚的浸毒部位就可以安全吃豚 , 但能不能完全去除、怎么去除 , 不同河豚种类的毒素和分布部位不尽相同 , 厨师对河豚处理的技能经验也大不相同——种种因素导致稍有不慎 , 吃河豚就成了人仰马翻的命案 。 宋代陈傅良在《止斋集》卷二有《戒河豚赋》:“余叔氏食河豚以死 , 余甚悲其能杀人 。 吾邦人嗜之尤切他鱼 , 余尝怪问焉 , 曰:‘以其柔滑且甘也 。 呜呼!天下之以柔且甘杀人者 , 不有大于河豚者哉!”这篇《戒河豚赋》虽然描述了河豚中毒的惨案 , 但一句“柔滑且甘”却让河豚听起来既危险又诱人 。 在张耒《明道杂志》里就记载了苏东坡在扬州时“拼死吃河豚”的趣闻:“苏子瞻(苏东坡)是蜀人 , 守扬州;晁无咎济州人 , 作倅 。 河豚出时 , 每日食之 , 二人了无所觉 , 但爱其珍美而已 。 苏子瞻在资善堂与数人谈河豚之美 , 诸人极口譬喻称赞 , 子瞻但云:‘据其味 , 真是消得一死 。 ’”
再不用“拼死”吃河豚
“不食河豚鱼 , 焉知鱼味 , 食得河豚鱼 , 百鱼皆无味 。 ”为了河豚这一口美味诱惑 , 古今中外的美食界真的很拼——食客们“拼死”尝鲜 , 厨师们则比拼技艺 , 从挑选、宰杀、洗涤到加工烹饪 , 每道工序都需要遵守规范、慎之又慎 。 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是河豚上桌以后 , 厨师必须当着客人的面先尝肉一块 , 喝汤一口 , 并在十分钟内不得离开 , 十分钟后如果一切安好 , 食客才开始动筷 。 无独有偶 , 本州岛最西端的下关是日本河豚料理的发源地 , 能料理河豚的厨师必须从专门的学校毕业 , 毕业前也必须吃下自己烹饪的一整条河豚 , 来证明自己“祛毒”的技艺 。
即便如此 , 因为误食河豚中毒的事件还是时有发生 , 16世纪末聚集下官的日本武士常因贪食河豚丧命 , 日本政府由此下达“河豚食禁止令” , 到明治维新时才逐步放开 。 我国近代的河豚禁令发自1935年 , 由国民党上海当局下令 , 禁止河豚上市销售 。 新中国成立后 , 国家水产部在1956年发布了严加管理河豚鱼市场的通知 , 1981年正式颁发的《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里 , 进一步明文规定禁食河豚鲜品 。 1990年 , 卫生部再次出台“禁令” , 明确“河豚鱼有剧毒 , 不得流入市场” 。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 , 关于河豚的传说只能隐匿于食客的想象中 。 河豚消失的另外一个原因 , 是过度捕捞和环境问题导致的长江江鲜的消失 , 作为“长江三鲜”的河豚也不例外 。 不过换个角度来说 , 不迷信野味 , 或许是迈向食品安全的第一步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夏日海边撒欢,品尝美味海鲜,日照旅行
- 僰王山|创建天府旅游名县|这份藏在僰王山竹林里的春日美味,不容错过
- 宝山石头城|杭州一千年古寺“再次走红”,不仅香火鼎盛,斋饭还十分美味
- 水域|湿地修复要有边界意识
- |回归大自然,走进深圳原生态农家乐,品味民风乡俗农家美味好玩乐
- 铜仁|林州一山脉走红,既有山地景观又有水域景观,与九寨沟相媲美
- 海口丽思卡尔顿酒店打造春意美味 献上2022年春季珍馐飨宴
- 水域|沈阳城里“聚个会”
- |打卡古镇小时候的美味, 我们出发!
- 杭州|杭州西湖水域清理挺水植物 化作数千余吨“春泥”更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