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建人吃面,到底有多魔性?( 五 )


海的鲜 , 菜的甜 , 油脂的馥郁 , 几乎只要你想 , 一碗小小的面线糊 , 便能成为一粒容纳世间万物的芥子 , 亦如曾经穿梭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货船 , 以泉州为航标 , 海纳百川 。
当然 , 船只载动的福建滋味 , 远不止泉州的面线糊 。 在厦门 , 一碗看似平平的沙茶面 , 不仅是“鹭岛”的名片 , 还联系着远渡南洋的游子 。

厦门沙茶面 , 浓郁而奔放的市井之味 。
摄影 / 董征
沙茶本是东南亚的混合香料 。 在远赴南洋谋生的福建人 , 尤其是厦门人的推动下 , 沙茶酱乘着季风来华 , 被改造成了中华之味 。
原产地的沙茶 , 因加入大量红、黄辣椒 , 而呈现浓郁的橘黄色 , 且辣味十足 。 福建人并不擅长吃辣 , 沙茶来华后便因地制宜 , 大大降低了辣味 ,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福建特产——油炸花生碎 。

沙茶酱 , 不仅能入面 , 还能当各种配料 ,
属于福建人对舶来品的再创造 。
图 / 视觉中国
在吃面这件事上 , 漳州与厦门旗鼓相当 , 甚至在一些老饕眼里更胜一筹 。 夹在广东潮州与福建厦门之间 , 漳州在一定程度上将福建面与广东面融会贯通 , 创造出了三言两语难以说尽的丰富滋味 。

豆干面份 , 面凉料热 , 似面非面 , 相当奇妙 。
摄影 / 董征
沙茶面、蚵仔面、卤面、大肠面线 , 都是漳州擅长的味道 。 此外 , 这里还有一道打破常规的美食——手抓面 , 也叫豆干面份 。
先将南方常见的碱水面 , 煮熟且团在一起 , 利用面本身的粘性制成面饼;豆腐干油炸 , 配上花生酱、沙茶酱、甜辣酱、蒜蓉酱、芥末酱 , 绝对的“五酱杂陈” , 毫不犹豫地往已放凉的面饼上添 , 绝对的生猛 。

大肠卤米粉 , 搭配炸肉 , 漳州人民的创造 。
摄影 / 董征
作为一道手抓美食 , 豆干面份既有福建人热爱的清凉与馥郁 , 又有不那么“南方”的粗犷和豪爽 。 虽然是面饼加豆干——干上加干的搭配 , 但酱汁很好地承担了调和作用 , 占满面饼与豆干的缝隙 , 更挤进了食客的心里 。

那么问题来了 ,
为什么福建人这么爱吃面?
福建的面 , 无比奇特 。 它是滨海省份 , 却有不加海鲜的家乡味;它是南方胃口 , 却有不输给北方的爱面狂热;它是美食行家 , 却又不分“粉”和“面”……福建人 , 怎么就成了捧着面碗的人间食客?

当归鸭面线 , 抵抗倒春寒的法宝 ,
不仅福建人爱 , 海对面的宝岛人民也爱 。
图 / 图虫·创意摄影 / lcc54613
2200年前的福建人 , 大抵很难告诉我们答案 。 毕竟当时 , 当地除了土著民族 , 便是被王朝迁徙而来 , 对福建全然陌生的中原人 。 后者眼中的八闽大地 , 还是一片荒芜;相比于去创造特色 , 主导他们衣食住行的 , 还是生存的压力 , 以及对故土的缅怀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