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大众旅游时代:遗产旅游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三 )


遗产旅游也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 中山大学在云南元阳梯田遗产地指导的“阿者科计划” , 成功地帮助遗产地居民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 , 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实施“熊猫大使计划” , 深入自然遗产地开展自然教育 , 这些成果很快在国内产生了反响 。
采访人员:中国是世界遗产大国 , 几十年来的世界遗产地旅游实践 , 对全球的世界遗产事业提供了哪些有益的经验?
张朝枝:我觉得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 我们探索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理论与方法 。 国际学术界很多人认为世界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小规模、深体验的基础之上 , 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 , 人均遗产资源相对较少 , 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又在快速增长 , 所以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所面临的压力是外人很难想象的 。 加入《世界遗产公约》30多年来 , 我们摸索出了一系列大规模大众旅游背景下保护世界遗产的方法与理论体系 。 在借鉴和反思了已有的遗产地承载量理论、遗产旅游体验理论、社区参与理论和利益分配理论之上 , 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 比如长城的保护成效就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得到了高度肯定 。
第二 , 我们也探索了基于东方文化特色的世界遗产地社区参与模式与方法 。 这些实践表明 , 为当地社区寻找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与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促进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也是有效协调世界遗产地人地冲突的根本出路 。 2021年 , 我们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世界遗产青年论坛贡献了“遗产保护与可持续生计”主题 , 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 , 我们也成为2021世界遗产青年论坛的学术支持团队 。
在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旅游实践中 , 还较早地系统探索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地旅游影响监测体系 。 早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监测内容 , 主要关注世界遗产本体 , 对世界遗产地的关注相对较少 。 近年来 , 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推动和学校科研团队的参与下 , 我国率先在安徽黄山、湖南武陵源、河南龙门石窟建立了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 , 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持续监测 , 同时帮助这些遗产地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 这些实践成果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 也为中国专家进一步参与制订世界范围的负责任旅游目的地评价体系打下了基础 。
【张朝|大众旅游时代:遗产旅游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张朝枝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主持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旅游科学委员会专家委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保护地科学委员会专家委员 。 长期从事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研究 。 (齐欣)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