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水岭唐温庭筠拼音版 过分水岭( 二 )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 。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 。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 。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 。“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 。“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 。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 。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 。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定了悬念,具有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的效果 。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 。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 。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 。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 。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 。“得同行”的“得”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可以从“得”字中见出 。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 。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 。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 。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 。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 。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 。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
创作背景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唐代·温庭筠《过分水岭》
过分水岭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写水抒情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 。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 。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 。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 。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 。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宋代·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
水调歌头·泛湘江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 。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 。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 。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 。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 。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写水,赞美志向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唐代·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