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深入大兴安岭,探访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和没有猎枪的猎人们( 二 )


从山林走向平原的族群,成为了鄂温克人,在呼伦贝尔鄂温克自治旗、陈巴尔虎旗生活以牧业为主 。
而赫哲族则顺江而下,抵达了长白山北侧一带 。
三百多年前,鄂温克族最遥远而神秘的一个支系,从贝加尔湖、北室韦等地迁至额尔古纳河流域,留在了根河最北的敖鲁古雅河畔 。
和鄂伦春不同的是,他们与驯鹿有着密不可分的粘性关系,因此又被称为“使鹿鄂温克人” 。
在解放前,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基本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氏族公社的阶段,长年生活在深山密林 。
他们以“乌力楞”为单元,多个拥有父系血缘的小家庭组合在一起,游猎于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住在简易的“撮罗子”里 。
鄂温克|深入大兴安岭,探访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和没有猎枪的猎人们
文章图片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鄂温克|深入大兴安岭,探访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和没有猎枪的猎人们
文章图片
▲景区里复原的撮罗子 。撮罗子意为用木杆搭起的尖顶屋,与蒙古包的浑圆截然不同,撮罗子高且近乎陡直 。因为鄂温克人居住在有着中国冷极称号的大兴安岭最北端,在严酷的冬季里,山林里的积雪可厚达一米,高直的撮罗子可以避免被积雪压倒 。撮罗子的顶端并不密封,在撮罗子里生火时,烟气可以顺利从顶部排出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遵循传统狩猎生活的鄂温克人,曾经几乎人人佩戴猎枪,他们也被称为鄂温克猎民 。
他们是中国唯一自然牧养驯鹿的群体 。
驯鹿,在鄂温克语里叫做“鄂伦”,性情温顺且耐寒,喜欢食用森林里的苔藓、石蕊等 。
鄂温克|深入大兴安岭,探访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和没有猎枪的猎人们
文章图片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无论雌雄,驯鹿都会长出巨大的角 。近距离观看,粗壮挺拔且带有分叉的鹿角仿佛长在驯鹿头上的大树 。而驯鹿庞大的身躯和沉静的性情,又让它们充满神性,不由得让人对这森林里的精灵肃然起敬 。
鄂温克|深入大兴安岭,探访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和没有猎枪的猎人们
文章图片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鄂温克人与驯鹿之间,有一种默契约定 。
他们平时任由驯鹿在山中游逛觅食,驯鹿几乎处于野生状态 。
但无论驯鹿走了多远,人们都会在需要的时候追寻着驯鹿的足迹,漫山遍野地找回鹿群 。
找鹿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出动,带上列巴(一种面包)与猎枪,即使走上几天几夜不找回驯鹿绝不罢休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