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我弥留之际( 五 )


每个人都做着“份内”的事,却让人看着从心底里油然升起一股寒气 。与艾迪的本人的内心独白遥相呼应 。
作者以反讽刺的手法评估了艾迪没有爱的一生,最后的在家庭的价值近似于一个摆饰,让每个成员完成自己的任务 。
②送艾迪回乡下葬途中
艾迪死后,本德伦一家为了履行她生前的诺言,将她运送回四十多英里的故乡下葬 。但是,途中遇到了洪水,大水淹没了桥梁,两头作为重要工具的骡子被淹死了 。
艾迪的丈夫安斯看着两头被淹死的骡子,不停地喃喃自语道:
世上哪有这样倒霉的人啊,这是惩罚呀,但我不怪她,谁也不能说我怪她 。
其实,谁都可以看出安斯内心的不平衡,表面上又要强装着自己是一个非常尽心尽责的丈夫 。作者赋予每一个人物话语权,以及自我评判的独白 。这正是无意识流文学的一大亮点,像是把每个人物性格全面展示出来,不说好也不说孬,给人看了A面再看B面,最后提醒你,别忘了还有C、D面
在二儿子达尔的眼里,安斯就像一个活脱脱的笑话:
俺爹的身影浮现在我们头上显得很高大,像是一个喝醉了的讽刺艺术家用杂木雕刻出来的人像,做工粗糙 。
作者将达尔父子的冲突描写的很隐晦,却极具代表性 。它反映了美国地方穷苦白人当时的生活状况和所处的道德困境,同时也是南方社会底层人物的缩影 。
③艾迪下葬后
历尽了千难万险,以死了两头骡子,大儿子卡什断一条腿的代价,艾迪终于在自己的故乡入土为安了 。而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令人感到诡异的戏剧性变化,令人心情更加沉重 。
因为害怕达尔揭穿自己未婚先孕的内情,妹妹杜薇告发了他,使他原本想放火烧掉母亲棺材成疯狂的报复行径 。
达尔被抓的时候看着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父亲,坐在马车上幸福地享用梦寐以求的香蕉时,他大笑不止 。接下来,杜薇去药店买打胎药不成,反而被猥亵 。父亲安斯的收获最大,安上了假牙,还带回了个新的老婆 。
将死亡和新生放在一个平衡的生态链上,这正体现了作者福克纳的乐观主义精神,正如他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时发表的言论:
我不想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人是不朽的,因为他的族类会延续下去
从客观上来说,作者表达的主旨是“好死不如赖活”,宁可想方设法地活下去也不会因为谁而放弃快乐活下去的自由 。
三、人物行为象征生命的延续和人性的多样化
除了独白部分,这部小说对人物行为运用了暗喻、象征等描写手法,以此推判人物个性的起源和合理性 。其中达尔、珠尔和父亲的行为描写最为经典:
达尔的独白是最多的,他是这部小说主要的叙事人,通过他眼里观察家人的行为,以及旁人的言行,表现的主旨最为突出,他是事件的枢纽和推动者 。
他有一颗多愁善感的心,一直渴望着能得到母亲的爱,但母亲只对和牧师偷情生的三子珠尔比较上心 。他一面说:
因为我没有母亲,我不可能爱我母亲 。
另一面,却对病重的母亲甚是紧张,总是远远地看着她,生怕她在眨眼的功夫消失;一边讽刺大哥整日埋头为母亲打造棺材,又极其关注它的进展和质量 。
运送的途中,因为大雨冲垮桥耽误了时间,母亲的尸体在七月炎热的天气里发臭,他却不顾一切地放了把大火,想早点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荒谬“运尸”行动 。
伟大的美国意识流文学作家福克纳向人们展示了达尔纠结的同时,也将他的脆弱和疯狂暴露无遗 。爱和恨相息相生,没有谁能从中评判出个对错来 。
珠尔在家里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母亲艾迪为因为他削瘦而心疼不已,因此,他成了达尔最大的敌人 。应该说他是这个家庭最有资格持宠而横的人,可是他却因为得到一头马,偷偷为别人干了整整几个月的活 。
运送母亲棺木的骡子死后,在父亲安斯的哭诉下,他又主动把自己心爱的马拿去换了两头骡子继续运送;在达尔放火烧棺木时,他不顾一切从火堆里救出母亲的棺木,忘死保护 。
但在达尔被告发后,他却无情地大喊着:
打死这个狗杂种!
亲情是浓是淡,是残忍还是软善?福克纳没有在这场多重家庭悲剧中挑明,他只在人物的行为中展示出角色的真实面,给读者一大段暇想的留白 。
另外,父亲安斯在艾迪死后的一系列行为也是呈现了人性的多样化,在顺利埋葬她之后,迫不及待地装上假牙,带回一个带着留声机的新老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