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我弥留之际( 四 )


如果能这麼地沈浸在各自的弥留、眷恋里,这趟旅程或许对彼此来说也是正向的 。但上天偏偏不让这种事发生 。故事里的角色最後都落得凄惨的下场 。在强行过河的时候,邦德伦一家出了事故,拉车的骡子全数溺毙,凯许断了腿 。为了继续路途,珠尔最锺爱的马匹被安斯擅自卖掉 。而达尔後来发疯,烧掉一座谷仓後被逮捕 。杜葳私底下想要买药堕胎,却惨遭诱拐 。瓦达曼也没能得到他向往的小火车 。而安斯虽然最後现出他自私的目的(再娶),但在福克纳的文笔下只让我们觉得他仍旧是一个悲哀的人 。
一、人物性格隐喻家庭命运,父母是这个家庭最大的悲剧
①母亲艾迪的自我、狭隘造就孩子们悲剧性人生
关于逝世的母亲艾迪,作者只给了她一节独白,但,简洁的描写透露了很大的信息含量,奠定了艾迪在这部小说中的轴心人物基础 。
在小说的第40节中,描写了艾迪在小学任教时的心里独白:
我总是期待那些学生犯错,这时我就可以用鞭子抽打他们 。每一鞭我都会想:现在你可知道我的厉害了吧!现在我成了你们的秘密和私心的一部分,现在我的血已永永远远地在你们的血液里留下了标记 。
艾迪把对父亲的恨全发泄在学生们的身上,她这一小段婚前的内心独白看似不经意,实则坦露了她因原生家庭带来的反叛倾向 。在此基础上去理解艾迪婚后的一些压抑情感和行为,便有了更清晰的脉络 。
婚后的艾迪把生孩子看成是“结婚的报应”,生下第二个孩子后想把丈夫给杀了,即便生了五个孩子,却从不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生骨肉 。她拒绝学生、拒绝丈夫、拒绝孩子,同时也拒绝了生活的本身 。
没有爱作为前提的生活,造就了孩子们一生的悲剧,他们在追逐爱的同时,又拒绝给予他人爱,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心魔,或怯懦或自私或残忍,甚至是疯狂 。
②父亲安斯自私、爱财如命是家庭悲剧的巨大推动力
安斯在妻子死后,对新生活的向往远大于失去妻子的悲痛 。在确认妻子已断气时,他不可思议地压抑着欣喜若狂的心,高喊:
我终于可以装一副假牙了!
另外,妻子得重病时,他唯一担心的是她看病会花掉自己攒来装假牙的钱,即便在她病得只剩一把干枯的躯体,他也不愿拿出一分钱来 。
描写安斯爱财如命的语言充满着张力,其中却饱含着让人澘然泪下的悲哀,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置身于其中,有强烈的代入感,从而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窒息、绝望
他把孩子们当成劳力,衡量他们是不是值得他多看两眼的标准是能不能更有出息 。作者在他内心独白时描写一段他对二儿子达尔的看法:
老是有人在我面前劝我别要他……那些人只是想让我缺少人手,就说达尔老是闷着头干自己的事儿,他两眼里老是只见面前的土地 。
对智力天生有问题的小儿子瓦德曼更是漫不经心:
瓦德曼绕过屋角走来,身上带着血,膝盖以下满是污秽,脏得像头猪 。他多半是用斧头把鱼剁了,要不就是扔在地上让狗抢着吃了 。……他长大后也不会比他几个哥强 。
如你所见,作者将安斯的独白描写得很无辜,一副你不伤我,我也不愿伤你般的独善其身,恰恰如此,更加有力地揭露他的自私 。不奢望得到爱,是因为不想付出,妻子和孩子却像一个个被施了咒的魔,总让他付出劳力和精力,他却便将此视为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
所以,两个主要人物的无意识自我保护造就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作者在花大量笔墨描写他们内心的无力和挣扎,意在揭示夫妻二人的无能以及自我 。将家庭中的道德堕落,人性沦丧的背景构成了密不透气的屏障,为那五个无辜的孩子织了一张一辈子也无法挣脱的网 。
大家都知道,人物独白是意识流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一部作品就如一个复杂的人物性格分布图,但是,如果顺着源头进入,读者不会有复杂感,反而有豁然开朗的惊喜 。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去解读:
①艾迪死前
二儿子达尔在艾迪死前用诗人的忧郁审视着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在他们当中寻找一丝不同寻常的痕迹,然而,这个家庭异乎寻常地平静,似乎每一个人都在忙着等待母亲咽气的那一刻 。
看到大哥卡什一天到晚卖力地忙着为母亲打造棺材,却连母亲的床前也不愿挨近 。达尔不无兴灾乐祸地说:
艾迪不可能找到一个更棒的木匠了,也不可能躺进一副更精致的寿材 。她一定会信赖并享用这副棺木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