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春秋-隋唐)

一峰高耸隘乾坤,宇内名山此独尊。
曙色凌晨开日观,岚光经岁锁天门。
这首诗是明代学者王?所写的《游泰山》,诗中描绘了泰山的壮美、遒劲之风。作为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地处华北平原,其拔地通天之势,需要仰视才能够看到其雄伟耸峙的全貌,孔子就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说。
泰山|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春秋-隋唐)
文章插图
泰山封禅大典
泰山|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春秋-隋唐)
文章插图
泰山极顶
而今天的泰安城就横卧在泰山之阳,前瞰坦荡的泰莱平原,汤汤汶水西流而去,与秀色可餐的山麓融为一体。与泰山一样,泰安城市的发展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距今6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也因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的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泰山|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春秋-隋唐)
文章插图
两山夹一河
泰山岩岩 鲁邦所詹山东有“齐鲁之邦”之称,源自周朝的“封邦建国”, 泰山南北的齐、鲁两国是当时山东境内两个最大的封国。
泰山|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春秋-隋唐)
文章插图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
在春秋早中期,泰山地处鲁国境内,《诗经?鲁颂?閟宫》中记载: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这首诗篇歌颂了鲁僖公时期鲁国强大的国力,周围的泰山、蒙山、凫山、绎山、徂徕山、新甫山等山岳成为国家稳固的靠山,尤其是巍峨的东岳泰山,成为鲁国统治稳固、繁荣昌盛的标志。
根据《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中的记载,将泰山、黄河、大海认定为鲁之三望,把泰山作为鲁人所望祭的山川。《左传?隐公八年》记载“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王树明在《泰山缘起》中认为,西周、春秋初年所谓的泰山最初是指蒙山,春秋晚期、战国以来诸侯所祀的泰山才是今之泰山(此说待商榷,学界亦有不同观点)。可见,泰山作为诸国会盟、祭祀的重要地点之一,得到了各诸侯国不同程度的认同,以至于后世历代政权君王对泰山的封禅祭祀等活动越来越隆重。
春秋早期,泰沂山系一直是齐鲁的疆界。
泰山|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春秋-隋唐)
文章插图
后来,齐鲁两国结怨日深,尤其是齐国在谋求霸主地位的过程中,开始了对鲁国的攻伐,泰山周边成为齐鲁两国频繁争夺的地区。《管子小匡》中记载“四邻大亲,既反其侵地,正其封疆,地南至于岱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海,东至于纪随。”这里说的岱阴就是指泰山的北面。
齐国的扩张不止于此,至公元前500年,夹谷之会后,齐鲁讲和,确定了齐对鲁的霸权。后“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杜预在《左传》考释中注有: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