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春秋-隋唐)( 六 )


及至南朝宋泰始元年(465年),兖州刺史毕众敬(在元嘉年间曾担任泰山郡太守)因拥戴刘子勋失败,从而携泰山郡投降北魏,泰山一带归入了北魏版图。
泰山|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春秋-隋唐)
文章插图
北魏兖州地图
这一时期,博县改称博平县,泰山郡治迁博平。《魏书》地形志载:泰山郡领巨平、奉高、博平、嬴、牟、梁父,共六县。
在北魏之后历东魏、北齐、北周,这一区域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虽偶有地方势力起兵反抗,但南朝势力再未涉足。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盛行,泰山周围建起了大量寺庙,僧尼聚集。不过也有例外,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爆发了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事件,“焚毁天下一切经像”,泰山周边也未能幸免,史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三月,泰山诸佛寺被毁”。
北齐时期,博平复改为博县,改泰山郡设东平郡。
泰山|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春秋-隋唐)
文章插图
北齐东平郡
隋代,博城县的名称一直在不断更改。博平县、汶阳县、博城县等名字在隋朝立国期间是更迭不断,并且博城县境也在不断变化中,至隋朝大业初年,博城县境应该包括了原先的博平、奉高、岱山三县。
隋开皇初,东平郡废后分属济北郡、鲁郡、琅琊郡。在泰山脚下设有博平、梁父二县,隶鲁郡。开皇十六年(596年),博平改汶阳,寻改为博城,先后隶属济北郡、鲁郡、瑯琊郡管辖。
《隋书》卷二十六中记载,“博城旧曰博,置泰山郡。后齐改郡曰东平,又并博平、牟入焉。开皇初郡废,十六年 改县曰汶阳,寻改曰博城。有奉高县,开皇六年改曰岱山,大业初州废,又废岱山县入焉。有岱山、玉符山。嬴开皇十六年分置牟城县,大业初并入焉。有艾山。有淄水。”
泰山|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春秋-隋唐)
文章插图
隋朝鲁郡
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又在博城设东泰州,贞观元年(627年),州废,省梁父县入博城县。乾封元年(666年),因唐高宗封禅泰山,博城县改名乾封县。总章元年(668年),复改为博城县。神龙元年(705年)又改为乾封县,隶属河南道兖州。
泰山|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春秋-隋唐)
文章插图
唐朝兖州地图
泰山郡治的再度转变,与登山路线不无关系。学界研究多认为,后期因泰山中谷登山路线更加便捷,传统的东谷入山路线逐渐发生了转移,这使得奉高县城开始逐渐衰落,泰山南麓的乾封县再度取代奉高,成为了泰山附近的重要城镇。及至宋代,泰山脚下也由此迅速繁荣,唐末又在泰山脚下新设立了岱岳镇,后来开始砌筑寨墙,设置官员以执掌镇事,依山而建的泰安城的雏形由此而始。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