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拯救实体书店,目标该指向哪

这几天,陆续有一些实体书店倒闭的消息传来。比如上海首家推理小说店“孤岛书店”宣布3月关停,而这家书店开业仅1年。除此以外,武汉百草园书店、北京盛世情书店、上海复旦旧书店、北京参差书店等颇具知名度的实体书店,都在2021年结束营业。网红连锁书店言几又也于去年年底曝出经营困难。
实体书店不如意的新闻时不时传来,每每总能引发公众的哀叹。为了拯救实体书店想的办法也很多:政府补贴、书店+咖啡(奶茶、文创、景观)、举办文化沙龙等等,也有人提出书籍限价的办法,即网上网下一个价,拉平网店和实体书店的价格差。
仔细想想,这其实是很独特的景观。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引发这么显著的同情,社会几乎是想尽办法挽留实体书店。这可能是一种文化执着,来自于对书店集体无意识的符号化,它是文化象征,大街小巷应该也必须有书店。
但如果放到市场经济的规律里衡量,也能发现其中的吊诡之处。实体书店不振,来自于需求不足,即没有那么多人需要到实体书店购买书籍。而社会形成的共识是,即便需求不足,也必须创造出需求,甚至反向对消费者形成某种规训:你应该购买书籍。在以迎合为主要姿态的销售行业里,这近乎是不可想象的。
这样是否足以让全社会去实体书店购书,恐怕仍有待观察。但这种对实体书店的文化渲染,事实上已经带有某种悲情色彩,比如在相关报道里,总能看到“坚守”“压力”“自救”这样的措辞。
其实转念一想,书籍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这个商品本身,抑或是其中蕴含的知识?今天书籍消费不够理想,其实换个思路想,是否意味着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元了?
想想过去,任何一项技能、知识的获取,都要靠买书。但今天,有网课有视频,有铺天盖地的各类网络文章,这些都在“瓜分”书籍的市场需求。
当然,很多复杂、深度阅读依然要靠书本来实现,这可能是结果,但未必是原因。比如一些专业的大部头书,因为消费群体不够庞大,只有少量且昂贵的纸质出版物,出版机构缺乏电子化的动力。那出版业该努力的方向,究竟是让这部分小众内容电子化,还是鼓励纸质阅读?这是很值得考量的。
再比如,如今各大科研机构都在推动数据库建设,大量文献上网。这一定会降低书籍购买量,但不妨思量一下,这对知识的获取是便利还是阻碍?
王攀|拯救实体书店,目标该指向哪】从市场经济的常识来说,任何一件商品想要卖出去,都要满足稀缺性,即它够好而且够少。实体书店的问题也是这样,卖的书必须有相当的质量,而且没有其他替代,所以从供给侧根本性地提升质量,才能真正刺激需求。如果抛开这种细节层面的探讨,而是粗线条地强调“要买纸质书”,这恐怕没法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