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傣族的春节习俗和相关仪式( 四 )


《十二马》也是春节期间常演的剧目 , 傣语叫作“马西双” , 是傣族吸收汉族“春灯戏”而创造的 。 表演者一般是六男六女 , 他们骑着自制的竹马载歌载舞 。 歌词唱述一年12个月的气候特征 , 每个月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人们劳作的情景 。 《公孙犁田》和《十二马》是从民间生产生活中的仪式、歌舞演变而来的类戏剧 , 歌词调皮、气氛欢乐 , 在春节期间演出不仅应景还能宣传传统文化知识 。
如果说傣戏表演是村寨内小范围的文化娱乐活动 , 春节期间的“赶摆”则是在更大空间范围的社区间综合性活动 。 傣族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摆” , 而春节期间的“摆”有些类似于汉族的庙会 , 是集民间信仰、歌舞竞技、游戏娱乐、乡间集贸于一身的社区活动 。 春节期间的“摆”统一称为“摆楞细”(四月摆) , 傣历四月恰好是农历正月 。 有的“摆”是在固定日期举行 , 如盏西镇芒冷村的“摆告宛”就是初九举办的 。 有不定期举办 , 在荒闲的田地间开辟出足够宽敞的“摆”场 , 主办方向周边各村寨发出“赶摆”的邀请 。 届时 , 各村派出象脚鼓队和嘎秧舞队 , 并带上礼物前来捧场 。 人们聚集到摆场上 , 小伙子们打起象脚鼓 , 其他人组成嘎秧舞队 。 一套嘎秧舞共有12个动作 , 每个动作的脚步和手势分别对应着12个月的生产劳作 。
“摆”场也是傣族口头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 。 组织者往往会搭建一个歌舞场地 , 邀请远近有名的民间歌手来对唱 。 歌手们在场上你来我往“打擂台”是最精彩的 , 他们即兴而歌、对答如流 , 彰显自己的能力 。 除了邀请来的歌手外 , 普通民众中尤其是老年妇女很多都是善于歌唱的人 , 她们见人夸人见物说物 , 叙述社会的发展变迁 , 赞叹国家的日益繁荣 。 德宏傣族地区有40多种民歌曲调 , 诸如“跟鼓调”“随鼓调”等可以在摆场上演唱 , 通常是打完一段鼓点后由一人演唱 。 “赶摆”是傣族民众在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 , 人们穿上民族节日盛装 , 听着振奋人心的象脚鼓声 , 跳着欢快的嘎秧舞 , 跳完这支舞 , 赶完这场“摆” , 春节也就将近尾声了 。
综上所述 , 傣族虽然地处西南边陲 , 远离中原文化中心 , 但是傣族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 , 几千年来继承和发扬着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最为普遍的节日 , 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 从傣族所传承的春节一系列民俗事象中 ,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所秉持的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等优良品德 , 也可以了解到傣族的民间信仰、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 , 还可以了解到傣族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 以及个人与社区之间认同与融合的社会观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