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是汉人还是蒙古人 刘秉忠

刘秉忠简介_小溪刘秉忠_南乡子刘秉忠 刘秉忠
(1216~1274) 元代前期著名政治家 。字仲晦,初名侃 。邢州(今河北邢台)人 。邢州在1220年即归蒙古政权统治,刘侃十七岁时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 。1238年,辞去吏职,先入全真道,后出家为僧,法名子聪,号藏春散人 。1242年,他受到北方禅宗临济宗领袖海云的赏识,被推荐入藩王忽必烈(即元世祖忽必烈)的幕府 。子聪博学多能刘秉忠简介,善于出谋划策,深受忽必烈重视,时年二十七岁 。
1250年,他向忽必烈上万言策,提出:“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 。主张改革当时的弊政,建立制度 。如定百官爵禄,减赋税差役,劝农桑,兴学校等 。他的主张对于忽必烈采用“汉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1253年,从忽必烈出征云南 。1259年,又从征鄂州(今湖北武昌) 。1260年,忽必烈称帝,命子聪制定各项制度,如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建元中统等 。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命子聪还俗,复刘氏姓,赐名秉忠,授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同知枢密院事 。至元六年,订立朝仪 。至元八年,忽必烈以大元为国号,也出于刘秉忠的建议 。
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 。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以忽必烈管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忽必烈将营帐移到金莲川,并在1256年命他在当地建立一座新城 。1258年,新城建成,定名开平,忽必烈称帝后改为上都 。至元三年,刘秉忠又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 。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在刘秉忠和张柔、段桢等主持下,进展很快 。至元九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命名新都为大都 。至元十一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 。同年八月,刘秉忠去世 。
刘秉忠长于诗词,沉郁豪迈刘秉忠简介,在元代文学中别具一格 。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藏春集》六卷传世 。
刘秉忠是谁?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和尚军师 。又号藏春散人 。类似明成祖朱棣身边的姚广孝 。

刘秉忠是汉人还是蒙古人 刘秉忠

文章插图
他是汉人,却被誉为“蒙元帝国总设计师”,设计并修建了北京城1242年忽必烈将燕京(北京)大庆寿寺海云禅师邀请到帐下,问佛法大意 。海云禅师将其弟子引荐给元世祖忽必烈,这位弟子从此跟随忽必烈30多年,官至太保丞相,被后世形容为“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 。他就是被誉为“元帝国总设计师”的刘秉忠 。
刘秉忠本名为刘侃,字仲晦,本是祖籍江西瑞州的汉人,却世代在辽朝为官,成为官宦大族 。后来刘秉忠曾祖父又担任金朝邢州节度副使,举家迁于河北,刘家便在邢州落地生根 。刘家历侍两朝,家世显赫,刘秉忠出生的时候长得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 。自幼被家族寄予厚望,又少年聪颖,八岁入学,就能朗诵诸子百家的文章,故而名震地方 。
刘秉忠所在的邢州,就是管仲存邢救卫的那个邢国,自古以来邢州就是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接触区,邢州人民可谓见惯了蛮族 。战国时期,邢州归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王旨就是在这颁布的;十六国时期,邢州是后赵的都城;辽金时期,邢州设节度使 。所以邢州被史学家称为“民族走廊”,是北方民族融合的重镇,这也是邢州地区华夷之辩薄弱的原因 。
刘家一直在少数民族政权下活动,辽金二代进行了汉化改革,也尊孔子、开科举、学儒学,但绝对没有学华夷之辩,所以刘秉忠从小接受的教育就缺乏华夷之辩的内容 。
刘秉忠的父亲原来是金朝的官员,蒙古南下以后,就改换了门庭,转投到了蒙古人帐下 。刘家毕竟是汉人,又掌握地方大权,所以到刘秉忠13岁时,就被金朝要求前往都元帅府作为人质 。都元帅府是金朝最高的军事机构,刘秉忠虽为“质子”身份,却因祸得福,能够接触到一些金廷的军事高官和要员 。
靠着老爹的人脉,刘秉忠十七岁就进了邢台节度使府,做了一名搞文字工作的令史(秘书) 。
但凡胸有大志、腹有良谋的人才,都会对这种刀笔吏的工作非常厌恶 。
刘秉忠也不例外,他非常不喜欢这份工作,于是果断辞了职,跑到老家附近的武安山上隐居起来,开始学起了佛 。
后来干脆剃发受戒,又取了个“子聪”的法名,正式成了一位和尚 。
在当和尚的这几年里,他一直在读书,天文地理、法律历史、阴阳八卦,啥都学,尤其是对《易经》和《经世书》两本奇书研究颇深,如此一来,他不但对天下之事了如指掌,其神机妙算程度更是不输前世诸葛亮 。他又云游四方,考察各地的地理和风土人情,几年下来,积累了不少知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