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前苏轼是什么官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的原因、过程、结果 。乌台诗案的原因、过程、结果分别是:
原因:熙宁六年,沈括以检正中书刑房公事的身份到浙江巡查新法实行的情况,看到苏轼的诗稿,认为涉嫌诽谤朝政,上呈神宗,但是当时他的意见并未受到重视 。
秋七月,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连上章弹劾苏轼 。弹劾的导火索正是上表中的这两句话 。认为苏轼是攻击朝政,反对新法 。神宗及新派人物都大为恼火 。后来由神宗批示后,七月二十八日,台吏皇甫僎携吏卒急驰湖州勾摄苏轼 。
过程:当时驸马都都尉王诜与苏轼交情深厚,秘密遣人告诉当时任南京幕官的苏辙,苏辙立马派人往湖州告知苏轼 。当时皇甫僎快马如飞,但是由于儿子生病在润州停留半日 。故苏辙人马先到,苏轼提前知道消息后立即告假,由通判祖无颇权摄州事 。皇甫僎到达湖州后,态度十分强硬的将苏轼押解赴京 。
结果:章惇等人亦出面力挽,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
扩展资料: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 。
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
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 。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台诗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乌台诗案前苏轼是什么官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前苏轼是什么官 乌台诗案

文章插图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啊?乌台,即御史台 。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 。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 。
苏轼是被告 。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_,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 。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
原来,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 。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 。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 。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 。
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 。任湖州知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长子 。
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 。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
事件影响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台诗案
苏轼的乌台诗案简介元丰二年,一代文豪被人诬陷说在他的文章中有诽谤朝廷,藐视皇帝的诗句,被关进牢狱达一百多天,这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乌台诗案的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
苏轼的乌台诗案简介
元丰二年,一代文豪被人诬陷说在他的文章中有诽谤朝廷,藐视皇帝的诗句,被关进牢狱达一百多天,因为当时是御史台审理此案,御史台又被称为乌台,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乌台诗案”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