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前苏轼是什么官 乌台诗案( 二 )


苏轼对于自己被关进牢房莫名其妙,他平时恣意妄为,豪爽不羁,文章传诵天下,从来没有听说有什么对朝廷不敬的意思,苏轼明白其实他写了什么东西根本没人注意,他不过是朝廷激烈的党争的牺牲品,是有人想置她于死地,所以才编出这个理由,想到这里苏轼竟然慢慢平静下来,他想着如果有人故意害他,如何他怎么申辩也是于事无补,不如静观其变,自己别乱了分寸才好 。
就在苏轼被关押在牢房准备接受审判的时候,朝廷上下因为这件事吵得沸沸扬扬,苏轼的政敌巴不得将他处死,而王安石等人却主张对苏轼网开一面,皇帝拿不定主意,不过他欣赏苏轼的文采,不想把苏轼处死,这时候太皇太后病重,她对皇帝说,苏轼是大才子是为国为民的好官,不能杀掉苏轼 。苏轼这才捡回一条命,但是他的家人却受到惊吓,他们把苏轼写的文章全都烧掉了,以免后患 。
后来苏轼被贬到偏远的黄州做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官,这件事对苏轼的打击很大,让他看清楚一些事,这件事也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不过后来苏轼在黄州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锦绣文章,对于中国文坛来说却是一大幸事 。
苏轼的永遇乐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轼的《永遇乐彭州夜宿燕子楼,梦盼盼》是他的一首传世佳作,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任太守的时候,因为感念燕子楼的传奇故事,所以常常在此参观,有时也住在燕子楼中,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
徐州城外的燕子楼本是唐代尚书张谙的爱妾关盼盼的住所,盼盼是唐代名妓,与张谙一见如故,虽然是老夫少妻,但也是一对神仙眷侣 。可是好景不长,尚书年老病逝,盼盼痛不欲生,感念旧情,于是就肚子搬到燕子楼,一个人住了十年 。后来白居易来到徐州,听说此事,他对关盼盼说,你既然对亡夫如此深情,为什么不随他而去,于是盼盼在燕子楼自尽 。
苏轼对这段故事很感慨,也对佳人的遭遇很同情,在他的笔下,燕子楼时寂寞清幽的,好像从没有人来过,寂静的连一片叶子落下都听得到,显然已经很久没人来过了,所以苏轼写道“燕子楼空,佳人何在”,在他看来盼盼就如燕子一样所锁在这楼里,没有自由,但是最终燕子还是飞走了,然而再也回不来了 。直抒胸臆,感悟人生,他把燕子楼的前尘往事看做是一场,“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似乎一场不过是虚幻的梦境,不如好好珍惜眼前的人和事,所以这首词表达了苏轼隐秘的想要彻底解脱,如生如梦的悲观出世的想法 。
苏轼受禅宗影响很深,他也常常利用禅宗来安慰自己,这首词就是这种精神的外露表现 。
苏东坡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
乌台诗案背景: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 。由于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遭受排挤 。苏轼自觉在朝廷无法立足,于是申请外任 。在神宗的直接干涉下,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 。之后又分别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在任职上,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 。像涉嫌朝廷放贷的青苗法、两浙路严苛的食盐专卖法、鼓励人告密的手实法等,苏轼都极为反感,于是便形诸吟咏,对新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批评和讽谏 。而在当时,王安石早于熙宁九年(1076年)二次罢相,变法事业的主导者已经从王安石变为神宗本人 。当时变法已经成为皇帝亲自部署的既定国策,反对变法就是反对神宗的既定决策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呢?“乌台诗案”是发生在宋神宗朝的一桩文字案 。
这里解释一下,所谓“乌台”,就是御史台,盖因御史台官署内栽满了柏树,所以又称“柏台” 。而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也称“乌台”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