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案”,就是与诗有关的案件 。
“乌台诗案”的最终爆发有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早在苏轼通杭州时,沈括到浙江考察农田水利法的执行情况,窃将苏轼此期的诗歌抄录,还朝后奏说苏轼的诗歌存在反对“新法”的隐语,然而此时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震怒 。
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被任命到湖州为官 。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写道:“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 。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 。”
由此几句可以看出苏轼生不逢时的困苦之感,也正是这种消极的态度,使得“新法”人士对苏轼表示强烈的不满,纷纷上章弹劾苏轼,指责其诗文中的“讥讽文字”是“愚弄朝廷”,要求皇帝将其下狱 。正是这种政治形势,迫使神宗在全面考虑后降旨将苏轼逮捕到御史台 。
七月二十八日,皇甫遵到湖州逮捕苏轼前来御史台 。据《宋史》卷三百四十六《陈师锡传》:“轼得罪,捕旨台狱,亲朋多畏避不相见,师锡独出饯之,又安辑其家 。”透过这段话,我们看到了苏轼此时对世情冷暖的体会之深 。而通过《苏东坡评传》中 “有人说途中苏东坡曾想自杀 。
根据他自己给皇帝上的奏章上说,在扬州渡江时,他想跳入江中 。但按孔平仲的记载,开船之后不久,船停在太湖上修理船桨时,他想跳水自杀 。”这样一些文字,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对人生的担忧 。
八月十八日,苏轼终于到京并直接下狱,为期130天的文字狱爆发 。八月二十日开始对苏轼进行审问 。直至十月十五日,“乌台诗案”终于侦破完毕,在其数十篇作品中找出“谤讪”诗句60余处 。另外, 还牵连出包括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等二十九人 。十一月二十八日,乌台诗案以“蒙恩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结案 。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 。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 。苏轼是被告 。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 。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
原来,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 。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 。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 。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 。
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 。知湖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
扩展资料:
诗案之前,苏轼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保罗名言
- 关于水的古诗词句 与水有关的古诗句
- 九日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
- 芃芃大人红绿灯 芃芃
- 马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的渴望
- 书愤表达了什么感情
-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谁的诗句啥意思
- 游子身上衣是哪首古诗
- 山居秋暝的诗意 山居秋暝赏析
- 江左三大家诗钞 江左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