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中有一个“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 , 文章开头先把冯谖贬抑到最低处:他既无爱好 , 又无能耐 , 还爱发牢骚 , 可以说是成事不足 , 败事有余 。
读到这里 ,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 孟尝君为什么还要礼遇他呢?不料接下来作者却笔锋一转 , 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 , 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 , 原来作者是想利用开头的“抑”衬托后面的“扬” 。
设问法
就是运用设问制造悬念 。如《羚羊木雕》一文的开头:“‘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开头用妈妈的.一句问话造成悬念:什么“羚羊”?妈妈问这干什么?
这样 , 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阅读兴趣 , 引出了故事 , 以下按事件发展变化的先后顺序交代了羚羊木雕的来龙去脉 。这种写法 , 要比直接陈述事件的经过更让人感觉兴味无穷 。
插叙法
即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 , 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 , 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 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接上原来的情节 。如鲁迅的《故乡》 , 当写到“我”回故乡准备拜望亲戚本家时 , 情节突然中断 , 插入一大段回忆少年闰土的文字 , 制造了悬念:“我”拜望亲戚本家了吗?闰土为什么很想见“我”一面?
读完插叙的内容以后 , 我们不禁又要问:“我”心目中的少年英雄闰土现在怎样了?“我们”见了面 , 闰土还会口若悬河 , 无话不谈吗……悬念一个接一个 , 一环扣一环 , 这样 , 一方面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另一方面可以使文势曲折变化、跌宕起伏 , 读来趣味横生 。
误会法
利用误会设置悬念 , 可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 读来妙趣横生 。如《山中访友》一文 , 看过文章的标题 , 我们一定以为作者要到山中访问自己的好朋友 。然而读罢全文 , 我们方才明白 , 原来这个“友”指的不是人 , 而是山中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和悬崖等 , 作者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把它们当做自己的朋友了 。
再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 , 乍看文题 , 一定以为作者写的是一种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的蜥蜴类四脚爬虫 , 待我们读过此文才发现 , 原来作者写的是一个人——奥楚蔑洛夫 , 他善于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 , 他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反复无常的态度和变色龙极为相似 , 表现出善变的本色 , 小说以用《变色龙》为题 , 含蓄形象地揭露了这个人物的丑恶面目 。
描写法
就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和神情描写造成悬念 。如《最后一课》的开头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 , 打着皱边的领结 , 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还有对镇上其他人的描写:“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 他们也跟我们一样严肃 。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 , 戴着他那顶三角帽 , 有从前的镇长 , 从前的邮递员 , 还有些旁的人 ,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韩麦尔先生穿着只有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 镇上的人们个个都显得严肃、忧愁 , 这种外貌和神情描写 , 渲染了一种严肃的气氛 , 预示着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 。
究竟发生了什么?为解开这个悬念 , 我们就会带着一种探寻的心理 , 饶有兴致地读下去 。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 设置悬念要注意两点:第一 , 设置悬念贵在巧 , 巧于藏而不露 。即:设悬要根据情节的发展和文章的结构要求而定 , 如果脱离了这些 , 设悬就显得虚假、不可信 , 也失去了设悬的作用 。第二 , 设悬要早 , 解悬要迟 。设悬早 , 抓住读者就早;解悬迟 , 就可以从容地表现人物、叙述事件 。
如何设置悬念?悬念 , 俗称“扣子”或“关子” , 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 , 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 , 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 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 。因此 , 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 , 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x0d\x0a\x0d\x0a有的悬念设置在文章的开头 , 它先给文章打一个总“结” , 而这个“结”就是全文的主要事件或主要情节或主要矛盾 , 它需要蕴蓄很长时间 , 在主要事件充分展开 , 或主要情节达到高潮 , 或主要矛盾冲突最为激烈的时候 , 才可“解”开此“结” 。此“结”一般“解”在文章的结尾 。例如《第二次考试》 ,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艺校招生考试中 , 陈伊玲初试成绩非常优异 , 复试却令人大跌眼镜 , 连著名声乐专家苏林教授也感到吃惊 。这一来 , 就把读者的心给“悬”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直到最后才把谜底揭开 , 使人恍然大悟 。\x0d\x0a\x0d\x0a也有的悬念设置在文章的局部章节或某一具体场面 , 它是事件整个链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 一定要把它精心编织到整个情节发展之中去 。例如《驿路梨花》 , 文章处处设疑 , 或隐或现 , 波澜起伏 , 摇曳多姿 。文章中的“我”和老余行走深山投宿无门 , 此时恰好出现小茅屋 。主人是谁?“我”和老余以为是瑶族老人 , 瑶族老人以为是哈尼小姑娘 , 哈尼小姑娘又说房子是解放军盖的 , 一个叫梨花的小姑娘经常来照料小茅屋 , 梨花出嫁后 , 她妹妹又来照料??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吗?瑶族老人吗?梨花姐妹吗?文章始终没有正面回答 , 也无需作答 , 读者随着文章情节的起伏和感情的波澜 , 分明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x0d\x0a\x0d\x0a如何设置悬念:\x0d\x0a\x0d\x0a(1)无巧不成书 。例文《我的叔叔于勒》 , 菲力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 , 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 , 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 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x0d\x0a\x0d\x0a(2)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 。例文《荔枝蜜》 , 文章开头说“我”并不喜欢甚至讨厌蜜蜂 , 然后写“我”参观“养蜂大厦” , 亲眼目睹了蜜蜂的辛勤劳动 , 还喝到了又香又甜的荔枝蜜 , 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 禁不住赞美起蜜蜂来了 。作者又由蜜蜂想到了正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 , 和千千万万像蜜蜂一样辛勤劳作的劳动者 。作者对蜜蜂的喜爱甚至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梦里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x0d\x0a\x0d\x0a(3)把文章的结局或主要情节、主要矛盾放到开头来写 , 然后再按照事件的自然顺序写 。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倒叙 。例文《同志的信任》 , 文章如果不把那段紧张而有神秘的情节放到开头来写 , 恐怕就很难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 , 也很难表现出当时那种令人恐怖的社会环境 , 以及素不相识的革命者之间那种同志般的信任 。《一件珍贵的衬衫》也有这样的特点 。\x0d\x0a\x0d\x0a(4)对故事情节或人物行为作适当的夸张 。例文《变色龙》 , 文章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 , 事件波澜起伏 , 跌宕有致 , 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激起读者深层次的思考:奥楚蔑洛夫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是什么使他变来变去?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x0d\x0a\x0d\x0a(5)巧妙的误会 。例文《驿路梨花》\x0d\x0a\x0d\x0a设置悬念时的注意事项:\x0d\x0a\x0d\x0a(1)设置悬念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 , 要在“疑问”和“曲折”中展示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 。\x0d\x0a\x0d\x0a(2)设置悬念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 , 一定要适度、自然 , 不要脱离生活 , 不要故弄玄虚 , 不要有漏洞 。\x0d\x0a\x0d\x0a(3)一定要交代造成悬念的前提 。没有必要的前提 , 故事就不会发生 。前提交代清楚了 , 才会让读者信服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梦的光点歌词 爱不会绝迹歌词
- 腱鞘炎的症状有哪些 剑鞘
- 锦带花一年开几次花 锦带花
- 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包浆手串什么意思
- 如何修改局域网内电脑的IP地址
- 广州南站到广州塔的路线怎样走
- qqdiy怎么取消
- 常见的危险物质有哪些
- 抹面砂浆的技术性质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