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勒提出了什么营销概念 菲利普科特勒

《菲利普·科特勒传》:现代营销之父的人生故事今日解读第1到第10章 。
这一部分侧重于对作者的介绍,故事性更强一些,对市场营销的理解和观点是穿插其中的 。我把它分为两条线来介绍,一条是科特勒的家庭及生活方面,一条是他的个人成长方面 。
菲利普·科特勒生于1931年,出生在美国芝加哥 。他的父亲是俄国人,17岁移民到美国,在芝加哥安顿下来 。他的母亲是乌克兰人,12岁移民到加拿大,后来也到了芝加哥 。他们相遇并成婚,他母亲在一家大型百货商店当售货员,他父亲在洗衣店和鱼店打工,最后开了自己的鱼店 。
菲利普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 。用我们的话说,虽然他们出身工人家庭,却都酷爱读书,长大后都成为了知识分子 。
二弟比他小4岁,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法学,曾在一家政策研究所工作,后来创立了科特勒咨询集团,带到中国以后,被评为中国第一大营销战略咨询公司 。
三弟比他小10岁,是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在华盛顿的史密森协会工作,毕生致力于研究博物馆和其他非营利机构,不幸的是,72岁时因白血病去世 。
科特勒与太太南希是在哈佛大学的一个派对上认识的,一见钟情的浪漫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
这对伉俪,相识于微时,都是学生,这让我想起了钱钟书和杨绛先生的爱情 。
南希在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读了两年后随科特勒结婚到了芝加哥,并在芝加哥大学毕业后进入西北大学攻读英语硕士及博士学位 。之后她去了洛约拉大学,获得法学学位之后在一家著名的律师事务所工作 。
这对夫妻婚后在繁重的学习和工作期间生育了三个女儿,是美满幸福的一家 。这就是关于科特勒的家庭状况 。
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个人成长 。
科特勒从童年开始,每当他听新闻报道说谁做了一件大好事时,他就渴望也能做一件那样的事 。比如,读到一篇关于宇航员的文章后,他就想当一名宇航员;当他读到有关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时,他就想当个科学家和数学家等等,他为什么会不断梦想着将来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呢?这是因为他受了许多读过的书的影响 。
可见,读书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大家一定要坚持 。
他在读高中时,开始表现出对写作的兴趣 。他为校刊撰写文章,对当时的时事进行评论,他还是高中辩论俱乐部的头儿,在高中生时,他就开始思考他的未来 。
身为犹太人的孩子,常常有人劝他们考虑从事三种职业:医生、律师和工程师,但科特勒却对这三种职业都不感兴趣 。他决定要做会计,因为在学会计时,能学到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这个职业可以得到比较好的稳定的收入 。
题外话,因为我是职业规划咨询师,出于职业病,我认为科特勒是非常早的、有做职业规划意识的成功案例 。我们自己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并不需要顾忌父母、朋友的眼光,而要听从自己的内心 。
于是,科特勒把入学申请书投到了德保大学,这是一所在芝加哥的知名大学,它可以提供全额奖学金 。科特勒计划拿一个会计学学位,再拿一个法学学位,因为有了这两个学位在商界会非常受尊敬 。然而,一年以后,他感觉这还不够,还缺了点什么,他应该追求比会计学和法学这两个实用知识更远大的目标 。
当时有一个“阅读经典”运动,向读者介绍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列出了一个包含100本最优秀经典著作的书单,让人们深入讨论人类面对的基本问题 。这个运动对科特勒的影响很大,而且这个运动是在芝加哥大学开展的,所以在德保大学读了两年之后,他进入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系 。
科特勒20岁出头就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的硕士学位,可谓是青年才俊,然后他进入麻省理工攻读博士,并且在保罗·萨缪尔森等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这些老师对于科特勒一生的经济研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尤其是萨缪尔森教授提出的问题,让他对劳动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带着新婚的南希到印度做了一年的研究工作,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 。
博士毕业后他寻求教授劳动经济学的教师职位,就到了罗斯福大学经济系任副教授 。但是一件事改变了他的研究领域 。
福特基金会有一项计划,选择50人到哈佛大学学习高等数学 。当时美国的很多商业管理中都用到数学分析来解决问题,所以来自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的教授们一起参与了这个计划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