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圣少年游:杜甫和他的“间隔年”(之一)| 草地·深读( 五 )


我站在潼关城楼一侧的山坡上眺望 。
几公里外的山脚下 , 黄河从西北方向而来 , 拐出一个大弯 。 大弯处 , 渭河一头扎进黄河怀抱 , 两水交汇 , 水流变得更加迟缓 , 河床上堆积出一道淡黄色的沙洲 , 恰好与岸边青绿的庄稼形成色彩鲜明的对比 。 两座大桥从我站立的南岸伸向北岸 , 一座是公路桥 , 一座是铁路桥 。 对岸台地上 , 分布着补丁般错落的房屋 , 在高大的风力发电机映衬下 , 显得更加矮小、卑微 , 如同甲虫身旁的蚂蚁 。 台地背后 , 是一条绵亘掠过的山脉 , 像隶书的一字 。 那是中条山 。
潼关·风陵渡·鹳雀楼
潼关始建于东汉末年 , 后来南移数里 , 屡毁屡建 。 所以 , 我看到潼关竟然是一座崭新的古城——许多地方还未完工 , 空气中飘浮着一股若有若无的油漆味 。 因为没完工 , 作为景区也就不收门票 。 景区外面 , 依附修建了众多两三层的仿古商铺 , 却没有一家营业 。 古潼酱园、果蔬沙拉、肥肠米线、菠菜面、永红餐馆、陕西名优特产……全都关门闭户 。 唯一开着门的是关中民俗面坊 , 不过也没营业 , 一个肥胖男子正在午睡 , 发出惊天动地的鼾声 。
杜甫见到的潼关当然不是这个样子 。 尽管他少年时的远游没有留下诗篇 , 但很多年后 , 当杜甫历尽沧桑 , 曾多次经行潼关的他 , 忍不住在诗里感叹 , “丈人视要处 , 窄狭容单车 。 艰难奋长戟 , 万古用一夫” 。
那时的潼关 , 还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 。 羊肠小道之上 , 飞鸟双翼之下 , 巍然屹立于帝国首都之东方 。
半个小时后 , 我沿着山路下山 。 山下的黄河南岸为秦东镇 , 像所有镇子一样杂乱而又生机勃勃 。 行驶途中 , 我瞥见秦东镇幼儿园旁的路边有一块黑底白字的石碑 , 碑后是一道两米多的围墙 , 围着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 。
停车细看 , 碑上的文字是 ,“潼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超刺曹古槐遗址 潼关县人民政府立 公元二〇〇八年” 。
东汉末年 , 曹操平定马超、韩遂 , 两军在潼关激战 。 不过 , 马超刺曹操不中而中树之事 , 并不见于正史 , 而是《三国演义》的小说家言 。 书中写道: “看看赶上 , 马超从后使枪搠来 。 操绕树而走 , 超一枪搠在树上;急拔下时 , 操已走远 。 ”
从秦东镇外的大桥过河 , 只需一分钟 。 而杜甫时代 , 他自东向西走到潼关 , 将从关下的渡口经浮桥过河 。
过了河 , 便是山西——风陵渡到了 。
风陵渡因传说女娲埋葬于此而得名——相传女娲姓风 。 唐时称风陵津 , 并在风陵津旁的山上设有风陵关 , 恰好与潼关遥遥相望 , 共同扼住了中条山与华山之间的这道缝隙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