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畅|乐山大佛又成“大花脸” 已进行了8次修缮

汪畅|乐山大佛又成“大花脸” 已进行了8次修缮
文章插图

2022年1月13日,从佛脚平台仰视乐山大佛。新京报采访人员汪畅摄
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凌云山峰峦峭壁之间,一尊通高71米的弥勒石佛坐像雕凿其中。
这是拥有1300余年历史的乐山大佛,是世界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1996年,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佛头与山齐,脚踏江水,坐镇于浪急水旋的行舟之患处,在越度千年的时间里,眉目低垂地与乐山城隔江对视。
1月15日,太阳迟迟未出,头一夜的雨水湿润了整座凌云山。从远处眺望,乐山大佛通体一片黝黑,把身上大面积的绿色苔藓映得灰暗,小草等植物也星星点点。大佛的轮廓清晰,脸部和脖子的底色更白,但是遍布灰黑色的痕迹,鼻子黑得格外显眼。
历史资料显示,历史上虽经多次修缮,大佛仍屡屡“脸花鼻黑”。大佛最近一次“美容”是在2019年,面部经过“蒸汽法”软化打磨后,原有的“污垢”消失不见。然而没过几个月,“脸花鼻黑”再度重现。
1月8日,四川文物局组织全国多位文保专家召开石窟保护座谈会,为乐山大佛“把脉问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詹长法参加了此次会议,他认为,大佛病害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水害的问题,这一说法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
据川观新闻报道,在这次会议上,对乐山大佛进行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成为共识。“专家们形成了大佛需要进行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的共识,为大佛未来的保护指明了方向。”詹长法说。
大佛屡屡“脸花鼻黑”
1月13日,在佛头的平台处,人们纷纷驻足,观赏着大佛的面容。大佛脸颊上,灰黑色的斑点东一块西一块,几乎遍布全脸,额头中间的深黑色三角扫至眉梢,盖过红色朱砂,延伸至整个鼻子。
除了“脸花鼻黑”,大佛的额头还有多处长条状裂痕,像伤疤一样,从螺髻底端往下,直至眉梢,一些细碎裂痕还出现在下巴、脸颊。至于身体,则通体呈黝黑状。肩膀、胸口部位,仍存濡湿的状态。
汪畅|乐山大佛又成“大花脸” 已进行了8次修缮】近些年来,“脸花鼻黑”是游客们对大佛的直观印象。
一篇名为《乐山大佛“黑鼻子”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的论文显示,研究人员对大佛的鼻子进行了取样分析,发现出现“黑鼻子”的主要因素是微生物的生长、繁衍以及死亡后的碳化。而大佛鼻子在早期的修缮中,采用了以木料为骨架,石灰为主体填料的方式对鼻子进行了再造,木质鼻子更易滋长微生物。
汪畅|乐山大佛又成“大花脸” 已进行了8次修缮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