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奖|新闻8点见丨为乐山大佛“把脉”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历史上虽经多次修缮,乐山大佛仍屡屡“脸花鼻黑”。1月8日,四川文物局组织全国多位文保专家召开石窟保护座谈会,为乐山大佛“把脉问诊”。
年终奖|新闻8点见丨为乐山大佛“把脉”
文章插图
拥有1300余年历史的乐山大佛,是世界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1996年,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佛头与山齐,脚踏江水,坐镇于浪急水旋的行舟之患处,在越度千年的时间里,眉目低垂地与乐山城隔江对视。
大佛最近一次“美容”是在2019年,面部经过“蒸汽法”软化打磨后,原有的“污垢”消失不见。然而没过几个月,“脸花鼻黑”再度重现。
1月8日,四川文物局组织全国多位文保专家召开石窟保护座谈会,为乐山大佛“把脉问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詹长法参加了此次会议,他认为,大佛病害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水害的问题,这一说法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
“水在这里起到了重要作用。”退休文物专家曾志亮说,“乐山阴雨连绵,岩体表面容易起潮。”水的长期浸润,为微生物提供了温床,游客眼中的大佛频频“脸花鼻黑”,原因便在于此。
在这次会议上,专家们对乐山大佛进行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成为共识。但游客们不知道这些。他们始终瞻仰着这尊大佛,不能走九曲栈道,就沿着大佛左侧的通道往返浏览,一切照旧。阅读全文>>>
近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代表性传承人张俊显,给采访人员现场展示了用彩泥教小学生做的冬奥吉祥物。在他的手中,“冰墩墩”还打起了冰球,“雪容融”踩着双板在滑雪。
年终奖|新闻8点见丨为乐山大佛“把脉”
文章插图
一块彩泥,在手中一滚、一揉,再粘上黑色的耳朵,捏出短短的胳膊腿儿……转眼之间就成了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年近七旬的张俊显,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协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人称“面人张”。从事面人手艺40余年,张俊显将其视为一生的艺术追求。
“面塑艺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传承下来非常难。”张俊显说,以前,面人是“短命的艺术”,夏天捏好,第二天就会生一层白毛;冬天时,几天后就会龟裂,很难保存。但张俊显认为,“这项艺术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应该传承下去。”
“以前自己只是做面人,没想过传承的问题。现在身为非遗传承人,感到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在传统民间艺术已经濒临绝境的今天,我们这一代民间艺人必须大胆地走上讲台,将所知道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要做到授艺不藏私。”在张俊显看来,要传承,民间艺术就必须先走出家门,让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学习它,并爱上它。阅读全文>>>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