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汤伤寒论原文 茯苓甘草汤( 三 )


太阳中篇这里就结束了 , 从32条到58条 , 主要论葛根汤证及加减 , 麻黄汤证及加减 , 太阳病外证未解 , 脉浮弱的桂枝汤证加减 , 都是用的汗法 。后面开始说汗后作衄 , 以衄代汗 。同时说表实夹里虚不可汗 , 重点仍然是解决太阳表邪问题 。
59到71条论的是治病救逆的原则 , 纠正错误 , 原则就是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后面谈到误治后五脏及变寒变热变虚变实的变证 , 补充了六经辨证的不足 , 这些和前面的桂枝汤麻黄汤是相对的 , 不谈了太阳病发汗 , 而是治疗五脏病 , 带有杂病内容 。
72到75条是经病不解导致的气化不利 , 五苓散证 。79到85条论述太阳之邪内犯于胸的火郁证 , 也就是栀子豉汤证 , 和前面五苓散水郁证形成对比 , 也说明表邪传于胸和传于腹的不同 。
87到93条论正气为本 , 邪气为标 , 正气虚则不可发汗;94到96条论表里先后的问题 , 确定了治疗原则 。
97到99条是太阳病三种不同的汗出形式 , 到这里太阳表证已经说完了 , 治法也确定了 。
100到110条是太阳表证传到少阳的小柴胡汤证加减 。112到115条是少腹急结 , 其人如狂的蓄血证 , 同时和胸满烦惊、谵语、小便不利以及胸满、谵语、小便利三种症候进行比较 。一个是少腹急结 , 一个胸满烦惊 , 一个腹满谵语 , 有上中下之分 , 从精神症状到病位 , 互相对比启发 , 就有了少腹的桃核承气汤证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在胸 。
116到127是论火逆证 , 可以引申为误服温燥药物治疗温热和阴虚的人 。
128到131条是主要讲吐 , 132到135条主要论热和血瘀的治法 , 兼论蓄水证 。
胡希恕
这条是承接上条蓄水 , 小便利 , 里面有停水 , 这里是胃蓄水 , 所以心下悸 。小便少 , 那么膀胱蓄水一定苦里急 , 就是少腹满 , 小腹发硬满 。蓄水证 , 有这两种症候 , 
刘志杰
太阳病在表 , 如果饮水多 , 小便正常 , 容易胃里停水 , 水饮上犯就出现心下悸;如果小便少 , 肚子就硬满不舒服 , 这时水饮停留在下焦膀胱 。这条是分辨胃有停饮和膀胱下焦停饮的方法 。
中医内科简答题中的方药需要写组成吗充分体现了中医外病内治、内病外治、上病下治、下病上取 。全身一盘棋的整体观念 。中医内科方药体系大体可分成下列几大系统:麻黄桂枝系、柴胡系、白虎承气汤系、四君四物系、六味地黄系等 。
1
麻黄桂枝系
本系方剂皆出自《伤寒论》、《金贵要略》 , 其主方麻黄汤、桂枝汤原为外感风寒之主方 , 但通过各种加减化裁 , 变化出一个庞大的方剂体系 , 不仅治疗外感有效 , 同时在治疗各种内伤病方面也有极为显著的效果 。
1.麻黄汤类方:
①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 , 水煎服用 , 治疗头痛 , 发热恶寒 , 身痛 , 无汗 , 脉浮而紧的风寒表证 。
近人通过大量临床资料及试验证明 , 此方对感冒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因此证明古人所谓风寒表证 , 大体上就是西医所说的病毒性上感 。
②此方加生石膏 , 为大青龙汤 , 主治头痛 , 身痛 , 发热恶寒 , 恶寒口渴 , 烦躁 , 脉浮紧 , 此为表实兼有里热 , 即风寒表证入里化热之主方 。
近人用此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恒有疗效 , 如加银花、连翘、公英、败酱等清热解毒药则疗效更确切 。
③大青龙汤去桂枝、姜、枣 , 名为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 中医谓此方适应烦、喘、渴、咳四大证 。
用现代医学观点来看 , 此方适合于一切支气管、肺部之感染 , 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 以及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之肺不感染 。
④麻杏石甘汤去杏仁名越婢汤 , 主治分水 , 一身体悉肿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