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线在线阅读 消失的地平线

《消失的地平线》——白人中心主义的东方乌托邦幻想17年,我在秘鲁nazca小镇中心的旅馆,在破旧又晃动的电脑屏幕前看完的小说
《消失的地平线》
谈几点看法
1,一战后二战前,加之马克思共产国际运动的兴起,欧洲的一些知识分子彻底懵逼了,崩溃了,对资本主义的信仰坍塌了,有天赋的能编故事的如卡夫卡写荒诞文学《变形记》,主旨是反应 资本主义关系下人的异化以及人和人关系的异化 (扭曲),在资本主义关系下,人和人的脉脉温情已经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 (马克思) 。《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作者资质平庸一点,编不出如此黑暗料理的荒诞故事,于是幻想,在未经资本主义染指的遥远东方的藏区山里有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他们好淳朴,好不拜金,奉行着中庸之道,这就是《消失的地平线》说的故事,主人公一行4个西方人坐的飞机降落在这个山谷里的藏族寺庙的故事
2,这个小说有原型,原型是:(当时我在秘鲁写的文字): 100年前美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生活在中国20年,他最爱的是甘南云南一带,他把中国藏区这个世外桃源介绍给西方 ( 其实把西藏介绍给西方学术界,洛克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有一个法国女探险家,她写了一本书《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 ,那还是在一八几几年的时候,这个女探险家独自探险西藏的故事,她的故事和书在中国几乎无名)《消失的地平线》一书就是根据洛克的探险日记所改编的小说 。
当然了,洛克是个探险家(见纪录片)他把他的生命都燃烧在了中国藏区,他也是个知识分子,他写的丹巴文字字典是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少数民族丹巴文字 。当时,完稿后他人在中国,书稿由船运回美国,结果船沉了书稿也没了,洛克简直吐血了,那会写书,又是字典工作,没个几年完成不了,总之洛克回美国后就开始重写,这是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道义,总之,他把这本字典重新写完才死(这么说有点怪,但也可以理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品即生命)他终生未婚,在中国藏区探险可比结婚好玩多了,他简直乐不思美国 。
结果洛克这么务实的一个人(他当时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工作,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可风光了,自己又是植物学家,发回去的文章图片都是客观如实的藏区人文风貌反应),结果到了《消失地平线》作者的笔下,藏区就完全是他的YY和西方白人中心主义的胡编乱造 。
3,小说从艺术角度而言,较为平庸 。这个故事的本质如同我所写,是西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坍塌以后对东方的幻想,是西方视角下的世外桃源,不是我们中国文化语境下的世外桃源,为什么呢
4,读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有种别扭但又说不上,因为“这是西方视角下的世外桃源,不是我们中国文化语境下的世外桃源” 。因为是一年前看的书,当时看的比较粗略,我现在不可能去翻原文,但我记得,作者描述的那个寺庙:
@a,前主持是一个说英文的欧洲白人,而且是他的意思(法力),让作者所坐的飞机降落在这里,因为他想要作者这个白人当任下一任主持 。啥?藏区的喇嘛庙是白人当主持,而且白人还要找下一个白人当主持,找不到就劫持一辆装满了白人的飞机来?小说里的主人公是剑桥还是牛津毕业,总之是欧洲知识分子阶层,为什么要强调他的教育背景?用意非常明显,受过教育的上层白人可以在欧洲以外的其它地方当任殖民主(请不要忽略作者写作时的殖民时代特点,那时大英帝国还存在)
@b,寺庙里跟主人公沟通的喇嘛说一口流利的英文,但作者笔下这个喇嘛的形象是典型西方文化偏见下东方人的形象:唯唯诺诺 。
@c,寺庙里的样子是典型欧洲贵族家里的样子,有钢琴,连厕所的描述都是欧洲贵族家里的样子,总之这些装修的家具都是从外面运过来的,按照欧洲上层家里装扮的,这简直不要太离谱
@d,,小说里描写的寺庙里华人女性的样子也是西方男性幻想下东方女性的样子
这又是一本根据 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观点 ,典型的 欧洲白人创作的以白人为中心 ,描述白人以外世界的小说 。这本小说完全不符合被描述国中国藏区寺庙的实际,反而,它的描述处处迎合了欧洲白人心中的东方幻想。所以,西方人看到这部小说有共鸣是因为被迎合,这部跟藏区有关(本来应该有话题度)的小说在中国从来不火是因为我们不仅实在找不到一丢丢共鸣,反而一脸懵逼:你确定你写的是中国藏区的寺庙?任何一个中国人看了这本小说,唯一的感觉是:藏区寺庙绝对不是那个样子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