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测自己五行灵根 本经阴符七术

本经阴符七术的原文及译文 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 。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 。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 。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 。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
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 。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 。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 。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 。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 。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 。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 。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 。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 。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
译文:
盛神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须效法五龙 。旺盛的精神中包含着五脏的精气,精神是五脏精气的统帅,心是精神的依托之所 。只有道德才能使精神伟大,所以养神的方法归结为道 。道是天地的开始,道产生一,一是万物的开端 。万物的创造,天的产生,都是道的作用 。道包容着无形的化育之气,在天地产生前便形成了 。没有谁能看到它,没有谁能叫出它的名称,只好叫它做神灵 。
所以说,道是神明的根源,一是变化的开端 。因此,人们只有用道德涵养五气,心里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术 。道术是根据道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是心气按规律活动的结果 。精神是道术的使者 。人体的九窍、人体的器官,都是气进进出出的门户,都由心所总管 。直接从上天获得本性的人,叫做真人 。真人是与上天结成一体而掌握道的人 。通过专心学习磨炼而掌握道的人,叫做圣人;圣人是触类旁通而掌握道的 。人类的肉体与性命,都是出于天地的造化 。
人类了解各类事物,都是通过九窍 。如果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要通过心的思考而运用道术判断;如果没有道术,一定不会通达 。通达之后,五脏精气得到培养,这时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镇静专一 。这便叫做化,即合符造化的精妙境界 。五脏精气达到了化的境界,便产生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精神是统一管理这四者的 。宁静平和便可以养气,养气便可以使得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四者获得和谐,永不衰败,向四方散发威势 。什么事都可以办到,长存不散,这便叫做一身达到了神化的境界,这种人便叫真人 。真人,是跟天与道合一的,他能够坚守一,而且产生并养育万物.怀着上天之心.施行道德.他是用无为之道指导思想而发出威势的人 。游说之士通晓了这一点,精神旺盛充沛,才能培养志向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 。有所欲,志存而思之 。志者,欲之使也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故心气一则欲不偟,欲不偟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 。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 。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职分明矣 。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 。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 。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
译文:
养志
心培养志向要效法灵龟 。之所以需要培养志向,是因为如果不培养志向,心的思想活动便不会畅达 。如果有了某种欲望,老是放在心里考虑,那么,志向便被欲望所役使 。欲望多了,心便分散;心分散了,志向便衰弱;志向衰弱了,思想活动便不畅达 。心的思想活动专一,欲望便无隙可乘;欲望无隙可乘,志向意愿便不会衰弱;志向意愿不衰弱,思路便会畅达 。思路畅达,和气便流通;和气流通,乱气便不会在胸中烦乱 。所以,对内要培养志气,对外要了解人 。培养志气就会心思畅通,了解别人就会职责明确 。如果要把培养志气之术用于对人,就一定先要考察他是如何培养志气的 。了解别人的志气的盛衰状况,就可以培养他的志气:观察别人的志趣爱好,就可以了解他的才能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